摘要: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本文中的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是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动性,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获得感,提升其数学学习现象分析力,并在此过程中,分别运用分层教学法、翻转课堂法以及实验教学法,为学生打造属于他们个人独有的数学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付出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在调整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大部分的教学集中在提升学生解决综合数学题目上面,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甚至采用照搬照抄的方式,讲授数学知识,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整体的高中数学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此,教师应一分为二地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观念、方法等问题,并积极地给与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权”,让学生将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事情,从而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并在此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分层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本文中分层教学法重点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符合自身学习水平的习题练习中,获得数学学习自信的增强,获得数学学习能力的增长,从而更好地适合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个性化需要,激发整体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动性,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直线和平面垂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分层授课的方式,讲授此部分内容,并创设适应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策略,真正调动各个成绩层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获得良好的分层授课效果。在讲授本节内容时,教师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点,设置分层学习内容。教师设置如下三层学习目标。目标一:基本掌握此部分概念知识。目标二:能够运用知识,解释相关的数学问题。目标三:能够从多角度,对公式进行调整,并创设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二点,实施引导。教师会出设不同性质的习题,并以微课的方式,发放于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引导,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第三点,展示成果。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小婵的回答。她说:“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变革原有的垂直条件。即由垂直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转变为垂直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但是通过论证,说明我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垂直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利用平行的知识,即可得到垂直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进而证明出结论的错误性。
”
二、使用翻转课堂法,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讲授此部分内容,还应结合具体课本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相关教学方式的调整,从而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从让学生担任小教师的模式,进行翻转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例如,在讲授“集合”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吸收,在课上完成知识的讲解,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获得感。具体教师从以下几点开展数学教学。首先,创设学习任务。任务一,集合包括哪几种形式?任务二,你能否根据集合知识的理解,编撰相应的习题,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和评论?其次,实施引导。教师运用现代通讯工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方法性的提示。最后,展示成果。在再次上课后,教师对学生提问。小陈说:“我出设如下的题目,小名统计本班中爱好音乐和电影的人数各有多少人,已知班级的总人数有42人,但是在实际统计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统计的喜欢音乐的人数有30人,而喜欢电影的人数有20人。总人数与实际人数有很大的差距,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通过观察学生的交流状况的,整体学生都能运用集合的概念解释这部分内容。
三、巧用实验教学法,提升学生现象分析力
教师认为实验教学法,不仅应用于物理、生物与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运用于数学的学习中,并让学生从数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中,探究问题的解决策略,提升学生的现象分析能力。
例如,在讲授“概率”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创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小明向上扔两枚硬币,为了提升他的获胜概率,他设置出如下的三种状况:两面同正、两面同反、两面不同向。而他投两面不同向的概率最大,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可以运用手中的硬币进行推测!学生通过实验,并仔细观察发现:两面不同向,其实暗含了两种情况,即一正一反和一反一正,即各占25%。通过实验教学法,教师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他们的数学观察能力,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真正地“备教学”、“备学生”、“备方法”,既让学生能够享受思考数学问题带来的快乐,又能准确预见学生的问题,进行适时地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新时期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32)
[2]闫文其.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