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趋势。但大多数的课堂还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一练一讲,一讲一练,学生始终定位在被动的位置上,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能否改变这种不良局面呢?
一、问题的提出
前不久,学校举行“班主任节”,最后的环节是抽奖,我虽然没有被抽到,但抽奖时充满期待,心情兴奋;到商场购物,遇到可以抽奖,心情也兴奋不已。大人都如此,何况小孩?能不能利用“抽奖”的这种期待、兴奋的功能来调动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于是,闪出了一个念头:
二、让“抽答箱”进课堂
1、“抽答箱”初进课堂。
我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带着一个箱子进入了课堂,顿时炸开了,孩子们以为要进行抽奖。我宣布,课堂提问将由这个箱子决定,孩子们都觉得奇怪?为什么箱子可以决定谁来回答问题呢?先吊吊他们的胃口,猜猜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奖品?纸条?小球?…然后又抛出一个疑问:有多少个小球呢?5个,10个,42…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出了很多数字。我请说出42个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想法,他讲到:我们班有42位同学。那再想一想,怎么样才能由这个箱子决定谁来回答问题呢?马上有孩子说,每一个球代表一个人,每个乒乓球写上我们的名字。能不能更简洁些呢?哦,我知道了,在乒乓球上写出1-42这些数字就可以了。他们真的是太聪明了。我将箱子朝向黑板的那一面旋转180度,他们看到了箱子写 着“抽答箱” 三个大大的字。
我宣布“抽答箱”的规则为:请一位同学上来抽出一个乒乓球,被抽到学号的同学就回答问题。可以让每一位孩子都有被抽到需要回答问题的可能。这样总比我点名回答的好呀!平时,没点到名的孩子他根本不听你的,他不会就不举手嘛,你虽然有时会叫到没举手的孩子,但那是极少的。
案例1:
上《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课时,我抱着“抽答箱”到课堂,看到孩子胶久违的兴奋和灿烂的笑容。由于是我指定谁来抽乒乓球,所以让抽球这一环节显得不公平了,当时我也没想到这一点。所以下课后,坐在后面的孩子不高兴了,纷纷跑到我面前说我偏心,总是让前面的同学上去抽球,其实我只是想让前面的孩子能快点上来抽出回答的人,从而节省点时间,让学生给我扣上了不公平的帽子。
案例2:
第二天,上数学课前,我就把这个该如何处理这个不公平的“球”踢给了学生:有同学说老师指名让你们上来抽谁来回答,这不公平?特别是后面的同学意见特别大,那谁有办法,不用老师点名,公平地选出谁上来抽球呢?有的孩子说:“轮流上去抽。”有的孩子说:“老师,我有一个办法,让我们抽出一个同学之后,再抽。”我马上说这样由一个同学抽另外一个上来,那最先抽的同学不是也要老师指名了吗?”“老师,我有个好办法,您先抽一个球,抽到的同学上去抽到谁,谁就回答。
”大家马上思考,这办法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可能上来抽谁来回答问题,也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可能回答。这孩子想出的办法真是太“绝”了。
2、回答不出的孩子怎么办?
问题出现了,当抽到“后进生”时,有的孩子一站起来就说:“我不会,”随口就说不会孩子,失去了进步的可能。利用这个契机,我马上对这类孩子布置任务:当老师给时间大家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前,我们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该怎么办?孩子七嘴八舌的说可以认真的看书来解决呀、可以大家讨论怎么解答。… 这些都是好办法,以后遇到问题就应该这样。
确实答不上来的,先请他站着,认真地听其他人回答,这时的“他”听得比谁都认真,比台下的任何一个同学都专心,因为他要听懂别人的方法,把自己“解救”出来,回到座位上。
3、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用这样的方式决定谁来回答。
当遇到比较难解答的问题时,我会把橄榄枝抛给那些善于表达、领悟力强的孩子,让他们向不会的伙伴伸出援手,也让他们学会助人,同时也要求不会的孩子学会寻求帮助。所以抽不抽答,不由老师决定,而是根据课堂当时出现的具体问题来决定,因为很多时候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当课堂不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时,教师才真正走进了学生。
三、“抽答箱”的妙处
有了明确的目标,回答问题的不确定性,就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孩子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因为他们不确定谁将要回答,因为谁回答的决定权在箱子里。所以课堂上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平时经常不认真的孩子都很认真的看书找解决的办法了,平时上课经常讲话的孩子也静静地思考了……
让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被提问成为皆有可能,这种不确定性,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因为不再是老师根据学生的举手决定谁来回答问题,当他们发现自己不能回答时,还有思考的时间,可以查找课本,可以向伙伴“求救”。 课堂上,再不是老师一味的向学生“灌”知识,允许出错,允许回答得不完整,还有其他学生可以不断地补充,这样就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有充分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构建。学生知识的获取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他们在一定的学习情境当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从而形成数学知识的构建。既实现了自己向课本学,又能引导学生在不会时学会向同学请教,让“兵”教“兵”成为了可能。这样也促成了学生“教”,促进了“学”,他们既当老师又当学生,不再单纯的接受知识,还在表达知识,学与教融为一体,学生会教,因为他们会学,教师少教,因为学生会教。
因此,我们是否能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是我们把课设计得多么的精彩,课件做得多么优美,内容预设得多么的完美,这些都不是根本。而是要看我们是否能真的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堂”转变为“学堂”。正如歌曲《读书郎》所唱: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这样学生就会期待着每一节数学课,期待着每一天。调动了学生这种内在的学习潜能,学生的成长将会是充满灿烂阳光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