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化学成为初中阶段众多科目中的重点并非偶然,其具有真实性和操作性的特点,不仅能够创设情境处理好生活和化学之间的关系还能生动展示生涩的知识,便于学生理解。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对教学情境中的创设方法进行浅要分析,以期能开拓教师思维,不断促进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化学;化学教育
情境教育最大的特点便是启迪性、直观性、生动性、真实性。正因如此情境教育才会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途径。初中化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初中化学教育中的素材与内容大多在生活中可以被见到。虽说如此,初中化学中仍有许多的理论性内容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与困境。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好化学知识,就需要处理好复杂、抽象的理论内容。情境教育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这一目标。为了发挥情境教育最大的作用,就需要处理好教学素材与课堂组织的关系。
一、何为情境素材
化学学科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能让学生们更加便利地吸收知识,理解难点,还能在化学情境中锻炼学生地探究意识和认知意识,帮助学生获得长久的发展和学习。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用情境的素材和资源帮助学生重建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和互动中获得学习经验和实践技能的增强,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进步。
情境素材大多富有启发性,并能够结合学生过去经验。情境素材大多有代表性,内容与思路比较清晰与真实。情境需要富有教育性意义,这样情境本身的教育价值才能够得到彰显。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利用情境教育、生活化教育引导学生,这么做的结果便是学生会以积极地兴趣参与到课堂互动、课堂学习,能够最大化保障学生的学习品质与学习质量。
二、情境素材使用方式
1.立足学生实际,构建情境教学
情境素材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需要教师审慎对待,教师为了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就需要认真钻研和领悟情境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研究此方法中所蕴涵的教育意义和知识理论。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素材中的关系,充分挖掘情境素材,灵活运营情境中的关系。此外,情境教学并非创设情境这么简单,教师还需要考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甚至还有教师自身的教学目标等都是需要教师考虑在内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教育素材的时候要确保这些素材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能为学生营造生动情境,能帮助学生获得高质量地教学体验。
例如,在讲解《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时候,不妨直接用多媒体视频展示灭火方法。当然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比如用时事热点的内容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完全燃烧,教师甚至可以动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情境必须体现出全程性与真实性特点。教师需要选用完整新闻报道解释燃烧现象与定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结合教学要求,创设情境活动
在确认情境以及获得情境素材以后,教师不能直接将其应用在课堂。因为很多情境在再加工以后所能够发挥的教育效果要更好。很多情境本身比较繁杂,如果教师没有处理好这些复杂的结构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金属》这部分的内容就蕴含了环境和社会还有技术的各方面的知识,课本中的配图却局限在了“炼钢”上,忽视了其他的潜在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可以首先为学生们播放提炼钢铁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基础兴趣,其次,教师还要深挖教学内容,将课本中的隐性知识提取出来,例如钢铁厂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炼钢废物处理的得当与否对环境的影响,甚至钢铁厂上的安全事故都是学生可以反思的内容,教师要在上课的时候结合教学的要求,深挖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活动,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3.借助多种途径,提升教学效果
情境素材有着活泼、生动、具体的特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语言教学等方式展现这些材料。文字讲述需要做到同时兼顾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文字重复部分需要用不同字体、不同色彩、不同线条表示,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理解与感知。如教学《溶液与乳化》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直接播放各种溶液,并在这些溶液的旁边标注好具体是哪些材料。随后展示乳化过程与乳化效果,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结合实际需要,用自己丰富的语言能力、语言意识解释情境内容,展现真实的情境环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师要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给学生真实、动态的情境环境。
综上所述,化学学科的学习不仅趣味丰富而且内涵深刻,同时也因为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容易在学生学习的时候形成难点,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的方法,积极选用教学素材,做好情景设计和开发,灵活活动方案和流程,不断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在趣味中体悟到生物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新颖. 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9(07):115+118.
[2]陈伟辉. 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路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9(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