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式教学,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择取一些典型的问题作为探析、研究的主题,引导学生们去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分析问题,在自主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实现问题的解决,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实现思维拓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论文结合笔者相关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活动教学实践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素质;能力;小学生;数学;探究
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探究式教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符合小学阶段学习者的心理与年龄特点。更重要的是其交互性与操作性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深化学生对于数学规律与性质的认识。
一、立足新课改,不断转变教学思想与方法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时代形势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摒弃自己旧有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学习新的教学观念与方法,积极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在探究式数学课堂之中,以任务探索渠道知识灌输,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构建起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知识,传统教学中我们多是对其面积公式和推导方法进行直接讲述,方便学生加以理解,然后布置相关的联系来提高学生们的运用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提供更为主动和开放的学习方式,要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工作更加凸显学生们的主体性地位。为此,实施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些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硬纸片、直尺、剪刀等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们自己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如此一来,我小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的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愉悦感。可见,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符合当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新课改的教育要求,有利于推动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性的实现。
二、立足小学生,激发其数学探究的兴趣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还需要教师们因材施教,首先要能够调动小学生的探究兴趣,有了兴趣他们才更愿意主动接受任务,主动参与探究。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且注意力不易集中。再加上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以及逻辑性,学生不易产生兴趣。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灵活应用教学方式与手段,致力于小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激发,从而为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例如,课堂小游戏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营造丰富的探究氛围。同样教学苏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知识,教师课前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设备,展示一副教室的三维场景,请学生们擦亮眼睛一起来“找茬”,通过展示定义请学生们在图片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从而帮助学生们复习这两个图形的形成过程,从而从多个角度认识立方体与长方体。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准确传达探究式教学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猜测、分类等方式积极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此有趣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探究气氛,在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意识与能力。
三、合作探究教学,培育学生数学素养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活泼好动,因此比起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动手实践操作的学习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主动参与的兴趣。为此,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们去动脑、动手,手脑并用,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质疑与交流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认识小数》这一部分知识,为了让小学生们明确小数点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设置合作探究任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搬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学生有的能亲眼看见,有的也有亲身参加。那么在小数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通过移动小数点,小数的大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请你们想一想小数点如何搬家?为什么搬家以及方向在哪里?在合作交流之中,学生们拿起笔来在纸上写写画画,不同的数字进行对比,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从而在动手中进行观察、比较与讨论,在探究活动中自主理解了小数的意义。
总而言之,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日益盛行以及新课改历年的不断深化,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的小学数学教学也应主动变革。其中,探究式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思考与探究,提高其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必须用好这一方法,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勍.“引导——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9(31):8-9.
[2]兰正强.精彩,源于探究——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探析[J].贵州教育,2019(1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