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型幼儿教师是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多年的教师专业队伍建设中,我们将幼儿教育的理念、方法迁移到研究型教师培养中,坚持以教师为本、解放教师,激发教师的主动研究,打造了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研究型;幼儿教师;幼儿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做研究”,这个看似离幼儿教师非常遥远的词,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深入开展“以园为本”的园本教研过程中,我们用“用培养孩子的方法培养教师”,打造了一支研究型幼儿教师队伍。
一、对“研究型幼儿教师”的思考
传统观点对于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唱歌、跳舞、弹琴、画画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能。但随着幼儿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幼儿园对于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懂理论、善学习、能观察、会思考、强写作的研究型人才更能适应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提到“研究”,很多老师会想到“课题研究”,实际上,课题研究仅是幼儿教师“做研究”的一部分,教师经过思考,而非照本宣科、一成不变采取的教育行为,都包含研究的性质,只有经过“研究”的教育行为,才能不断提升幼儿的保教质量,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而审视当前的教师队伍,在“研究”之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专业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导致教师对幼儿、教学的分析不够深入、到位;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教研形式单一等,导致教师被动参与,观察、反思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培训,导致教师在研究中多走弯路,浪费时间和精力等。
二、对“借幼儿教育的理念培养教师”的思考
(一)从“幼儿为本”到“教师为本”
“幼儿为本”是幼儿园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指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在幼儿园教研管理中,我们要像尊重幼儿一样尊重教师,以教师为本,摒弃过去由上而下式的教研计划和专家指导型的教研形式,转而由教师自主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引发教研、研讨反思、改进提高。
(二)从“解放幼儿”到“解放教师”
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倡导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和空间,从而彻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实际上,教师也需要“解放”。传统的硬性管理方式,虽然表面看起来容易管理,但会限制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进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幼儿园可以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如自主选定教学主题、自主安排教学内容、自由协调活动时间,让教师更能够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特点,灵活地推动和支持幼儿的学习。
(三)从“主动学习”到“主动研究”
HighScope课程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由教师向幼儿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美]安·S.爱泼斯坦著,霍力岩等译.高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认识高瞻课程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事实上,主动研究也是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的高效途径。过去那种由专家推一步走一步的被动研究,只会成为教师的额外负担,并不能真正推动教师的发展。激发教师主动研究的基础是自选的研究主题、自定的研讨形式、自主的观点选择、自由的学习伙伴、宽松的研究氛围以及专业的引领支持。
三、借幼儿教育的理念培养研究型幼儿教师的策略
(一)读书分享,打造研究的基础
研究型的幼儿教师一定要有理论基础的支撑,重拾专业书籍是提升理论基础的必经之路,如何吸引教师主动读书、深入读书呢?
孩子们的镜头:大二班的图书漂流活动最近开展的如火如荼,小朋友每周可以借一本图书带回家和父母共读,老师每周会组织“读书分享会”,孩子们可以选择各种形式来分享自己读过的图书。过去毫无生机的图书角重整旗鼓,再次“火爆”了起来。
分析:读书,特别是读专业书,是一项比较枯燥的活动。如何让老师们像小朋友一样对读书充满兴趣?我们从大二班的图书漂流活动中学到了这些:丰富的图书类型、定期的读书分享、多元的分享形式以及满满的仪式感。
教师的镜头:我们开展了两项读书活动,一是“阅读悦享读”读书沙龙活动,每学期指定一本专业书籍,建立微信打卡群,每周指定必读章节、分享阅读收获。二是“图书漂流”活动,幼儿园购买了插花、人物传记、小说等多种类型的图书,供教师自由借阅。
(二)观察练笔,探寻研究的问题
在日复一日繁琐的工作中,教师经常会对教学中的问题“视而不见”,而研究的起点就是问题,如何让教师发现问题,进而开展研究?
孩子们的镜头:每年三月份的“种子发芽”活动是孩子们的保留节目。他们自己亲手种植一颗种子,每天为它浇水、除草,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用自己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这期间,孩子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土豆的种子和黄豆的种子不一样?”“为什么他的植物长得那么高,我的这么矮?”……
分析:何为观察?观即观看,察即察觉、省察、思考,合在一起,观察就是既看又思考的过程。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周围的植物习以为常,并不会有意识地观察,而专门开展的种子发芽活动,让孩子们养成了观察的意识和习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也需要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教师的镜头:为了提升教师的观察评价能力,更好地支持和指导幼儿的游戏,我们组织了观察练笔活动。首先,通过理论培训帮助教师理清观察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然后进行多次专题练笔,让教师在游戏中进行观察、记录、分享、研讨;最后迁移到日常观察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反思改进。
(三)项目式教研,成为研究的主体
传统的园本教研多是教研组长讲、教师听,剥夺了教师的话语权。如何在园本教研中体现“教师为本”?
孩子们的镜头:大班家长开放日就快到了,老师告诉孩子们:“我们要开展家长开放日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呢?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流程如何安排呢?”老师把自主权交给孩子,然后,幼儿根据这些问题设计调查表,开展调查、统计、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起制定了活动的方案。通过这样的形式,孩子们不仅是向家长开放的“内容”,更是开放日的主人。
分析:这种由幼儿参与式的“主题项目”替代了硬性安排的“学习任务”,幼儿参与项目活动的整个过程,充分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其认知、社会性情感、学习品质等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在园本教研中,教师也需要像孩子们一样,参与教研的整个过程,成为教研的主人。
教师的镜头:我园采取项目式教研模式,让教师作为教研主体,以问题为线索,通过多途径、多线索灵活开展,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研实效。第一,灵活的主持人机制:专业引领制、轮值制、认领制,如需要全园专业培训的内容,由教研组长专业引领;通识性的日常内容,由各位教师轮流主持;某位教师有独特经验的教研内容,由教师认领主持。第二,多样的教研流程:如:“专业讲座——问题自查——分析整改——现场观摩”流程;“问题自学——头脑风暴——小组计划——分享评议——实施开展——现场观摩”流程;“视频回放——问题分析——现场设计——分享评议”流程等。在所有的教研流程中,教师始终是教研的主人,问题由教师发现、理论由教师梳理、方案由教师设计、结论由教师提炼,教研组长退居教师之后,给予教师专业建议,推动园本教研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2][美]安·S.爱泼斯坦著,霍力岩等译.高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认识高瞻课程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