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课程课标》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语文素养是什么?究竟包含那些因素?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 人文精神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语文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论述的:“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关于语文素养的培养
?从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来看,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下面我以一般语文课堂的几个环节为例来谈谈怎样在课堂内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课前,注重搜集,整合信息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应该从课前入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在执教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灰椋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在预习时,我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查阅课外书,询问他人等不同的形式进行调查搜集资料,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了解这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及面临的困境,激发了他们对濒临灭绝的动物产生浓烈的忧患意识,为学习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有的学生通过对家中老人、邻居的调查询问,了解到我们家乡以前常见的黄鼠狼、乌鸦、猫头鹰等动物现今也很难看见了……这样,学生在课前通过信息搜集对课文中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补充,通过交流对动物面临的困境有了充分的认识,从情感上产生了忧患意识,课堂上再来体会 “文章的题目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及深刻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课,创设情境,激趣生情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开课时,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凭借情景,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行课,环环相扣加深理解
(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无独有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在开课的起始环节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能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疑问。
(二)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第六自然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春天的美景后,我让学生运用平日的积累尽情赞美春天;紧接着,出示一片漆黑,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读应该是有层次的,是循序渐进的:练读——读通顺——读懂——有感情读,最后由读变成说,而且要用心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每一次对话的时候都有所收获,使每一次阅读都能及时有效。在读的过程中,不要刻意地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只是让学生在一步步自己潜心地朗读课文后,由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话,这样才能与文本更为贴近,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潜移默化地进入与孩子的心间了。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