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积月累,方能水到渠成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作者:梁维娜
[导读] 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视为学科中心课程,漠视其活动性,侧重课文内容的理解,淡化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使习作教学走向误区。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视为学科中心课程,漠视其活动性,侧重课文内容的理解,淡化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使习作教学走向误区。《课标》已明确地把“语言积累”作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之一,可见,注重积累,是广大语文教师教学观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可以促进习作水平的大大提高。注重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乐于习作的金钥匙,厚积薄发,应用起来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关键词:积累;感悟;课外阅读;习作
        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视为学科中心课程,漠视其活动性,侧重课文内容的理解,淡化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使习作教学走向误区。《课标》已明确地把“语言积累”作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之一,可见,注重积累,是广大语文教师教学观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著名学人邓拓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宋代诗人陆游说过:“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即在写作素材的积累上下功夫。古往今来,国内国外,多少文人墨客,无一不是得益于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读万卷书”的饱学积累。因此,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可以促进习作水平的大大提高。
一、在诵读中感悟积累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我们所学的语文,每一篇课文无论是在谋篇布局、过渡衔接、表达情感方面,还是在句子通顺连贯、用词准确、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语言的魅力。例如,学习了《观潮》,不仅可以从中学到按顺序写景的方法,而且可以领略作者大量的好词佳句,细细品味,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在广读中增知积累
         多读多写,是获得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高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
         1、导向阅读。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介绍好书给学生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选好读物,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具有教育性,而且体裁要广泛。另外,读物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能够使儿童入神入迷的,如低年级一般以儿歌、寓言、童话为主;中年级以名人故事、民间故事为主;高年级则以战斗故事、历史故事、探险故事为主。
         2、读写结合。“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应是“读写结合”。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还需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有选择地读。

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量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名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它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这样,既积累语言,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多向激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太多来自于教师的导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还有赖于教师激励机制的运用。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词本上的新词,应立即予以表扬鼓励。批改作文时,对好词佳句进行图饰批注。组织各种读书活动,如朗读、讲故事比赛等,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这样持之以恒,效果甚佳。有了丰富的课外积累,学生在动笔习作时,自然就不会找不到话说,它像一股清泉,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习作的养料。
三、在生活中体验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大语文观”提示我们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有限的40分钟,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而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丰富生活,也就是在积累语言。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那学生的语言才真正是活的语言,才是富有鲜活的灵性的语言。
        1、观察生活。作文源于生活,无材料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要帮助学生积累,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如观察周围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中的点点滴滴。细看各项工作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环卫工人清扫街道,医生热情为病人治病,售货员阿姨服务周到,教师关心热爱学生,爷爷奶奶勤劳俭朴,同学之间友爱帮助……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蔬菜瓜果……可以有选择地收看适合儿童的电视节目,如“动画城”、“大风车”、“东方儿童”等。让学生在观察中享受生活,激起作文兴趣,积累语言。
        2、走进生活。实践出真知。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生活,投身于大自然,哪怕是闻一闻花的芬香,泥的清新,阳光的味道……学生也一定会感到,原来生活就是这么纯粹,这么近。适时地组织一些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这些亲身体验,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成就了学生习作的“源泉”。
        3、创造生活。让学生在体验绚丽多姿的生活的同时,敢于创新,展示新天地。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听声想象、看物联想,鼓励发散思维,先求“大胆”,再逐步纳入“合理”。让学生动手制作,如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竞赛,引导学生把构想的过程和实践经过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设计我们的未来,设计我们的活动方案,设计一点一滴,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让他们充实了生活,美化了生活,创造了生活,在生活中体验、积累。
        注重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乐于习作的金钥匙,厚积薄发,应用起来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正所谓“日积月累,方能水到渠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