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常常会有基于文本的读写结合练笔活动。这样的活动往往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在公开课《我和祖父的园子》的磨课过程中,笔者尝试总结了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基于文本的读写结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小学语文高段课堂中,常会有基于文本的读写结合练习,实际上这样的小练笔常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有时是为了丰富课堂的学习活动而设置,缺乏训练目标和评价标准,有时甚至沦落为控制课堂时间的工具,时间够则进行,时间不够则省略。我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直到上学期我上了一节区级研究课《我和祖父的园子》,在磨课的过程中,我有了很多真切的思考与体会。
这节课试教到第四次时,层次清晰、情趣盎然,受到一致好评。但是我们也有一个疑惑:这节课要求写一写萧红睡醒之后会看到什么,又会在园子里做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语言也很精彩。但是仔细品读孩子的文字,只是把他们的经历安到了作者身上,有没有学过这篇文章似乎对他的写话影响。“向读学写”,到底要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呢?
从关注写作内容到关注写作目的
这时,区教研员毛成老师加入了我们的磨课团队。在毛老师的启发下,面对这个疑惑,我们首先重新思考了首要问题:这一课的“向读学写”,需要学生向读学什么?
在反复的推敲琢磨之后,我们逐渐清晰:这篇文章最有特点也是最值得学习的,是萧红率性的语言,我们应该引导的是如何让学生内化萧红那富有特点的语言。“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管。”“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萧红的语言就是这么率性,这看似不经雕琢的语言却把一个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菜园子写活了,把一个自由任性的小姑娘写活了,把一段随心所欲的童年生活写活了。让学生的语言具有萧红味,才是这次练笔的真正目的。
“写”的目标厘清了,“读”的目的自然也要随着改变。
从关注感受到关注写法
教学文章第13小节时,之前是分为以下两步:首先让学生自读文本,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学生都能准确地概括为“自由”;“一切都是自由的,请你再读一读文章,找一找哪里给了你这样的感受?”学生继而在文本中品词析句,寻找感受的源泉。
修改之后,第一步维持不变,但是第二步的问题却变成了:“一切都是自由的,请你再读一读文章,找一找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写出这份自由的呢?”修改之前,课堂关注的是学生从文字中获得的感受,学生的回答零散、浅层;修改之后,要求学生发现写作的手法,学生的关注会变得块状化,思维也相对深入,比如“作者连用了多组‘愿意……就……’,体现园子里的蔬菜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十分自由。
”修改之前,学习“愿意……就……”,是采用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修改之后,学习活动改为将几组“愿意……就……”的文字变成诗行,感受到其中的自由之后,引导学生关注“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一句为何句式发生了改变。学生由此发现萧红的语言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是人物率性的体现,同时夸张的手法让“自由”在句末达到了顶峰,是表达顺序的需要。
从关注内容到关注表达
第五次试教之前,在学习文章的3至12小节时,主问题为“作者在这园子里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哪一件最能打动你?”在学生交流感受的时候,教师的引导围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悟文字感情展开。
修改之后,再教“下种”“铲地”,关注的点变成了两段中都出现的句式“祖父……我……哪里……”。作者看上去对祖父亦步亦趋,但其实并不是在认真干活,只是在玩闹罢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式,却一下子把一个调皮天真的小女孩写活了。萧红的文字很普通很朴实,但是一些句式反复出现,读起来就让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让园中的自由气息直扑眼睛。这样教,课堂中常常有思考时的静默,但是作者的表达密码却逐渐浮出水面。
学生的写话终于有了萧红味,他们会用“愿意……就……”表现园中的无忧无虑,会用“祖父……我……哪里……”表现女孩的天真调皮,也会用”……又……又……”表现生活的随心所欲。读写结合的初衷,终于达成了。
经历了这节课的磨炼,我想当我再设计练笔学习活动时,心中会多了一些策略:
1.明确练笔目标。向读学写,第一步一定是明确向读学什么,即这篇文本最值得学生学的是什么表达方法,最终希望学生呈现的练笔作品应该具备怎样的要素,只有厘清了这个问题,才能定下合适的练笔目标。
2.统筹读写目标。当练笔的目标确定后,在进行前期的阅读教学时,一定要针对“写”的目标调整“读”的目的与方式,读为写树典范,读为写作铺垫,这样才能到练笔环节水到渠成。
3.兼顾能力训练与文本情境。读写结合,虽然侧重在表达方法的习得,但是也不能脱离文本的情境。比如本课中萧红语言的可贵之处,除了出色的感染力,还必须放置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之下,包括她的个人人生经历以及对于当时文坛的影响。因此练笔也适合依然写萧红,依然写这个园子,如果随意套用到学生的童年趣事中,反而破坏了文本的情境,失去了原本的情味。
古人说,静能生慧,人生的智慧需要在平静安逸之中悟得。我觉得,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思变生慧,这些改变都能促进课堂的转型,都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攀向新的高度,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新的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