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以及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之下,慢行已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并且适合当前城市人们的健康生活理念。同时,这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模式。交通属于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求其能够系统而合理,才能满足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需求。而慢行交通及快速交通都是城市交通的重要内容,应当协调二者关系,才能共同发展。
关键词:慢行交通体系、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慢行交通体系下做好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动机
随着交通系统的供给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好城市道路及交通规划,可以使交通系统更加便捷、机动化。然而,城市发展应该以人类的健康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宜居性为出发点,建立属于自己城市特色的慢行交通系统,鼓励居民绿色出行。其不仅能够很好地将人车分离,在提高出行效率的同时,亦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出行方式。
2慢行交通体系下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现状分析
2.1国内慢行交通系统现状分析
随着选择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出行的人越来越少,与之相匹配的自行车车道、停车区面积等有关的必要配套设施也逐渐下降,这样使得想要采取自行车出行的难度加大,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与此同时,交通堵塞、交通出行带来的污染等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很多大城市也开始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逐渐开展并建设可行的慢行交通体系,如深圳、青岛等选择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专用道来缓解上述问题,而向市民投放足量的公共自行车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则是杭州、北京等采取的方式。尽管不少城市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国内采用慢行交通出行人群的比例依旧不能达到可观的比例,探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2.1.1慢行交通相关的配套设施不足
这些包括不完善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它们不能形成良好的系统,连接性差,有些甚至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都不作区分。衔接性差的现实问题,大大降低了人们选择这种健康出行方式的舒适性。衔接性不足,导致人们出行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所以不得不采取机动车出行的方式来代替。
2.1.2慢行交通运行环境差
路面基础设施条件差,自行车作为公交系统的衔接工具,它们停放地点安全与否,以及停靠地点是否便捷是直接影响使用者是否选择的重要因素。此外,各种其他设施任意占用交通缓慢的道路资源,设计不合理的无障碍设施,以及缺乏应对各种天气条件的紧急措施,如大雨等极端天气,使得慢行交通的推广变得难上更难。
2.1.3慢行交通在设计上的不合性
一般情况在交叉口和路段衔接处理,应该设计有慢行交通体系设计,但是实际情况是有的地方并没有给慢行交通留有空间,有的即使有,也并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连接,缺乏良好的衔接,即使有慢行交通的设计,因不实用,也使得有和没有差别不大。
2.1.4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无法形成有效的接驳
在一些中心地段,如:地铁站、商业区等区域,非法营运的非机动车辆、摩托车辆随处可见且屡禁不止,这样现象的出现,确实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这些区域难打车、公交换乘体系无法高效完善运行、自行车交通难覆盖等严重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责任和义务改善公共交通出行与其他交通方式出行之间的衔接。
2.1.5城市交通绿道的慢行交通体系严重不足
有些城市虽然将绿道的建设和设计加入城市的交通体系进行考虑,但是连接性不足、相关的配套设施不足等不可回避的缺点也是随处可见。
2.1.6对商业和贸易类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的忽视
通过对国内商业中心区的街道观察,普遍出现步行交通体系运行环境差这一问题,这些区域对于设置专门的慢行交通道路完全没有考虑,里面交通流杂乱无章冲突问题不断,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交通出行不安全和交通效率低下的严重问题。
3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
3.1步行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人行道的规划不足,主要体现在缺少人行道或宽度太窄。二是相关部门对人行道的监管力度不够,违停车辆占用了大部分的人行道。三是对人行道的设计质量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人行道缺乏盲道。四是服务设施不足,在一些人流量大或者必要的场合缺乏休息的场地和设施,还有照明设备、环保设备设置不足,绿化程度和覆盖率参差不齐。
3.2自行车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不足,对非机动车道的规划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道路无自行车、出行部分道路狭小拥堵,非机动车道出现不连续的状况,还有道路质量差、配套设施不齐全,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的设置和交汇处的处理存在问题,同时影响两个车道的通行者。二是在城市重点人流区域,包括公交站、娱乐场所以及购物商场等存在设计不合理的现象。缺乏停车场,导致在一些地带非机动车的大量堆积,造成交通的拥堵。三是在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不便利,导致整体的服务管理措施不完善。
4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的对策建议
4.1应用分区处理方式
在交通规划设计阶段,分区设计形式本身有突出作用,例如:廊道、集散道和连通道等,可以设置不同的分区预设。在分区处理过程中,要根据实施分区的情况分析。根据区域土地利用性质可知,步行人流主要性质与市民使用活动的状况密切相关,根据步行要求可知,可以对其进行分区布控。要想发挥慢行交通系统的最大化作用,就要引入规划设计指导理念。以规划和指引作为基础,引入设计指引,图文并茂,为交通规划和设计奠定基础。
4.2完善和重视慢行交通规划和设计
快慢冲突不仅是混合交流设计的主要特征,还是影响道路设计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慢行者和机动车存在冲突,除了做好约束处理外,需要发挥保护机制的最大化作用。认真的规划好慢行分区,制定相关慢行交通理念,并且要体现人文关怀。在城市干路交通设计阶段,需要做好分流处理工作,如果仅为提升车流效率忽视时空格局的划分,则会给慢行者带来风险。在设施规划和调整中,要充分了解慢行者的心理特点,做好分支调整工作。
4.3做好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替
城市的交通系统离不开慢行交通的发展,慢行交通可有效的与机动化出行衔接。交通系统的设置必须和公共交通相结合,以交通枢纽的设定作为基础,在公交站或者轨道交通系统要设立足够的非机动车区域,满足通行要求。在公共枢纽附近要设置充足的非机动车停车库,以便做好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
结束语:城市交通系统发展至今,对发展战略形式和规模等有严格的要求,在网络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确定的是战略布局,在城市交通系统设计中,很多方式得不到落实,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后续规划和调整中需要进行系统分析,必须做好系统处理工作,从应用分区处理方式、完善和重视慢行交通规划和设计,做好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使城市的交通系统有效的形成一个整体,改善城市交通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小鸿.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新方法[J].交通与港航,2019,6(05):5-14.
[2]边慧.基于慢行交通体系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J].价值工程,2019,38(2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