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及对策简述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月第5期   作者:陈浩
[导读] 通过对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地震灾害是导致建筑物发展严重破坏的主要因素
        摘要:通过对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地震灾害是导致建筑物发展严重破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实际的建筑物施工中,要注重抗震设计工作的开展,只有增强建筑物整体稳定性、安全性等,才能为建筑物使用寿命的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对策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重视的注意事项
        (1)科学有效地选择建筑场地,如果其场地特征周期和建筑物自震周期比较接近时,其震害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在设计中应确保两者周期要避开。(2)合理地确保建筑物高宽比、长宽比等满足相应要求,针对结构刚度、整体的稳定性以及经济指标等进行宏观控制的工作。(3)确保承重墙的科学合理性。承重墙是确保建筑稳定性的重要部分,只有保障承重墙质量达到标准要求,才能为建筑物稳定性的提升提供保障。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涉及的主要问题
        2.1适用性问题
        在建筑结构中,抗震结构设计的适用性是重点考虑的问题。设计人员在进行抗震结构设计中,对施工现场的勘察及背景调研作业落实不足,会造成其抗震结构设计方案与实际工程需求不符。最终使建筑工程抗震结构设计效果较差,安全、经济等总体结果较差,出现设计周期延长的现象。不利于项目工程的整体进度控制,设计方案出现适用性问题,对工程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2施工方法
        不同施工方法的运用会对建筑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结构的整体性。对于钢筋混凝土的结构,采用以现浇为主的方法,可以确保结构有连续性,让构件间节点连接更加可靠,进而能够增强其整体性。对于构件预制、节点的现浇装配的整体式结构,其节点位置的混凝土是不容易被浇捣密实的,其节点强度难以进一步得到保障,所以整体性相对较差。而装配式的结构整体性则呈现更差的表现。因此对于有较强抗震要求的建筑而言,要运用现浇施工形式开展工作。
        2.3整体性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为一项整体性的设计工作,因此落实抗震结构设计中的整体性控制,对建筑工程后期的应用安全及建筑工程的结构稳定性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整体性控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应力设计不均衡、设计方案存在缺陷及工段间设计工艺差异化过大等方面。该类问题的出现,降低了建筑工程的结构抗震效果和安全性,造成施工进度延长,在施工中,也加大了施工难度,提高了工程造价成本。
        3优化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有效策略
        以某商业广场的集娱乐、办公以及餐饮为一体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为例。其包含了三栋高层和其裙房,还有两层地下室。总规划用地面积大约在24.84万m2,其中地上面积为18.66万m2,地下面积为6.18万m2。针对该工程中的3栋高层建筑,其地下室是与二层普通地下室相连接的,而且地下一层带有夹层,地下室平面总长为396m,宽度为73.8m,其主要功能就是作为商业步行街、车库以及设备用房用。
        3.1科学选用特殊材料开展隔震工作
        在实际的结构设计中,应针对其基础位置进行垫层安装工作,而且要针对特殊材料特点开展相应工作,针对具体要求来将地震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通过对当前我国建筑结构抗震施工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相关部门逐渐对该工作加强了研究力度,针对全新材料的研发获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也实现了广泛的应用效果,尤其是针对隔震层的施工,其效果是相对较好的,对建筑物抗震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大意义。
        3.2抗震结构体系的设计
        在这三栋高层的建筑中,其二层地下室是相互连接的,在整个的地下室中是不会有变形缝的。建筑的地上部分的塔楼和各自裙房间,都会设置变形缝,是结构抗震的单元。其建筑以地下室的顶板是为嵌固端。

另外,建筑都是属于大底盘的单塔楼偏置结构,以浇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为结构体系的。其中的核心筒平面的尺寸为14.00m×l4.00m,大于筒体总高度的1/12,并根据相关规范要求来开展工作。而对于外框和内筒间,因跨度偏大,可通过增设一排内柱的形式来完成相应的工作。
        3.3对结构抗震进行有效加固
        针对一些震害现象,其中一些部位如果受到严重的地震破坏,那么该部位就应进行抗震加固工作,主要针对突出屋面纵向天窗架、有着支撑和主体结构节点的拉脱与支撑压屈,还有就是硬山墙与窗间墙等围护砖墙等环节。实际运用的加固形式主要以粘贴钢板、纤维等,也包括锚栓加固的形式。在开展施工前,施工者要结合前期抗震设计,做好准备工作,在施工时候合理地根据位置来进行抗震环节的安装工作,并做好加固工作,为建筑抗震性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另外,也要通过改善抗震判断后构造来开展加固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对抗震判断后的构造进行加固和优化,并确保加固工作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具体而言,应结合以下两点进行:
        (1)相关施工者要结合我国所颁布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要求,针对实际的作业情况开展相应工作,由此来增强建筑构造的抗震性。通过制定完善的加固策划来开展标准化的工作,而且其也能满足实时明确建筑构造具体破坏效果和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内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开展维修工作,这样才能为总体抗震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2)完成抗震判断后,对构造进行加固应结合其性能差异来挑选和其相适应的加固方法,通过这样的形式来降低外部条件给整体带来的影响和不良因素,为整体安全性提供坚实保障,并满足标准化的抗震加固要求。
        (3)针对其抗震判断后的构造加工,要求施工者结合抗震判断的最终数据进行加固规划的编制,而且在现实工作当中,也要严格遵循这些规划要求来有序进行,由此满足对建筑进行抗震加固设计,为建筑整体安全性以及抗震性能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3.4重视基础勘察及数据调研
        工程基础的稳定性对工程的施工质量影响重大。在建筑工程的抗震结构设计中,为保障工程抗震结构设计质量的合格性,建设单位在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作业之前,应明确要求设计单位进行基础勘察及数据调研工作。以保障建筑工程抗震结构设计中,基础勘察及基础参考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达到提升抗震结构设计质量的目的。
        3.5统筹全局,优化抗震结构设计
        在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落实统筹全局,优化抗震结构设计,对于工程抗震能力的提升及整体安全性的控制意义重大。其中在具体实施中关于统筹全局作业的实施,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应从基础勘察作业,沟通协调平台建立,设计监管及在设计期间内,以定期召开现场交流会议的方式开展设计作业,以此确保工程设计方案符合业主方的需求,符合安全要求,适用建筑工程类型的目的。
        3.6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明确设计注意事项
        如建筑工程中较常使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是通过结合延性框架与剪力墙两项分体系构成。若是发生强度较高的地震,则会使得某些分体系受损破坏,而剩余的分体系依然可以组合构成抗震防线。从内力分布角度来看,整体结构可以通过多道抗震防线来抵御地震的破坏力,防止建筑体直接倒塌。另外,分体系间的连接构件,如剪力墙的连梁,可采取合理设计使其在地震破坏力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减弱地震的破坏效果,使主体结构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4结束语
        在实际的建筑物抗震设计当中,应增强建筑物地稳定性,这是提升其整体安全性的关键。该工作和人们财产安全、人身安有着极大的联系,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当中,必须有效开展结构抗震设计工作,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这样才能为建筑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也能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楠.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居舍,2018(35):92+106.
个人简介:陈浩 (1986-) 山西襄汾人、 硕士、 研究方向:建筑结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