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陈立宏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月5期   作者:陈立宏
[导读] 我国是世界大国土地辽阔,土地资源辽阔且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摘要:我国是世界大国土地辽阔,土地资源辽阔且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对我国的土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所以对土地进行整治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这不仅在我国战略转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土地资源新利用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但在进行土地整治时却面临许多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在土地整治的方案措施、理论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缺陷,这严重阻碍着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作;生态建设;问题;发展建议
        引言
        当前中国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形成了以地域分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为主要依据的发展理论。然而在实际的土地整治工作中,受到人员观念素质、管理水平与管理体系、生态产业发展水平、生态技术进步程度等多方面制约,导致当前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态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
        1.1?土地整治工作观念要进行升级
        目前,就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现象而言,存在技术方法和系统理论普遍落后于实际的土地整治工作,其根本原因就是国家没有对缺乏专门的、完整的土地整治工作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升级。现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时采用的理论方法大多数都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使用的理念,这就导致我国土地整治工作使用理论和实际工作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列举实例分析:在对土地开展整治工作时,造成了许多村民居住地荒弃、当地的风景地貌被破坏等问题,这样就会进一步造成乡村土地内的生态调节能力减弱、环境问题越发的严重等难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初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建设文明秀丽乡村的观念不符,所以必须要对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理论方法进行升级和创新,这是开展工作的前提。
        1.2?土地整治工作中新型材料和技术的普及度不高
        现阶段,在乡村内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繁琐的大工程,在进行整治工作中必须要引进新型的材料和技术,以便形成多目标性的综合方面技术。传统的土地整治工作主要是对乡村的耕地土地面积进行增加,后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干预下,土地整治工作转变为对土地耕地恢复、开发、质量、周边的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整治。这就需要大量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支持,以便使土地整治工作更加顺利,列举实例进行分析:在对乡村的农田路面进行整治时,可以采用资源节约型的砂石;对农业坡面采用友好型的护坡材料,对农田灌溉施肥时要运用保水保肥的新型冲剂。这样就可以大幅多减少对农田路面的破坏和影响,同时对已经污染的土地可以进行优化修复。如果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充分运用新材料、新技术,不但可以对农田耕地进行保护,而且还能对当地农村的环境进行保护,这样既完成了土地的整改工作,且也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这些新材料、技术还具备节能减排、减低成本等优点。但在实际的土地整治工作中这些新技术、材料还是非常短缺的,国内很多地区还在沿用传统的老材料和老旧建设技术,没有及时引进行业新技术,同时行业内的人员专业技术和理论比较薄弱,所以没有大范围的普及。
        1.3?土地证整治工作中缺乏实践性且没有重视发展乡村文化建设
        基于社会生态学方面来说,土地是人们进行生存、发展的基础,这其中涵盖了人类、自然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从而才构建了完整、平衡的生态系统,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相关工作人员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就要采取系统性的生态观点开展工作。但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没有尊重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规律,只是一味地在工作中追求高标准、高质量的土地整治理念,如对农田进行生物复垦时,利用工程、生物等措施进行建设,但这样就导致农田中遗留或掉落水泥、混凝土等,使得土地整治工作越发混凝土化。

此外在对因为生产建设工程中损坏、陷塌、占用等原因导致的土地、环境破坏、废弃进行整治工作时,或者是对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土地进行土地开发治理时,缺乏对整体环境的考虑,这样就会对这些工作地点的的乡村景观、田湖山水和具备调蓄作用的水塘等造成了破坏,所以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时不能一味的追求高质量、高标准等要求,要结合这些综合性质的乡村风貌进行综合考虑,以便保护乡村文化。
        2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事业方面的发展建议
        2.1完善生态立法,提高生态管理意识
        发展土地整治中的生态建设,就要学习先进国家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发展经验,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的发展内容,列入到《土地整理法》当中,从法律层面促进全民生态建设管理意识的提升。一方面,土地整治部门要加强与环境保障部门、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联系,扩大自身在生态保护立法中的主动性,使整个土地整治工作在生态保护的整体目标中进行。另一方面,土地整治工作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生态建设工作的宣传,自上而下的对生态建设重要性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在整治工作的管理体系内部进行知识培训。从绩效管理、人员管理、思想意识管理几个层面入手,提高土地整治工作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与生态建设意识。
        2.2完善规划体系,增强生态建设的操作性
        发展土地整治中的生态建设,就要完善土地整治工作的规划体系,从生态建设的角度重新审视土地整治工作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技术,将生态建设作为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工作方向之一,在技术上、人员上、工作方法上,全民提高生态建设的可操作性。首先,土地整治部门要建立宏观的生态网络规划,将城市、农村、湖泊、河流、耕地作为相互独立又各自联系的生态系统,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高对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宏观生态网络的关注,从单一重视技术指标的规划体系,发展成为利用宏观规划,进行系统、科学的各地区综合整治的体系。其次,要对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态建设进行精细化管理。
        2.3推广生态技术,搭建生态技术支持平台
        发展土地整治中的生态建设,就要推广生态技术。第一,生态技术的推广要分尺度、分层次,做好技术推广中的规划分析与整合,更多的考虑与实际土地整治中的生态建设问题相关的工程措施、产业技术等,将土地整治对河流、湖泊、城市绿化用地的影响降到最低。采用缓冲带技术、防护林技术、间作套种技术等现代化的生态土地整治技术,提高生态建设在技术层面的可操作性;第二,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态建设技术推广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土地整治部门要将生态技术推广与土地整治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专项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
        2.4发展生态产业,拓宽民众参与渠道
        发展土地整治中的生态建设,就要发展生态产业,吸引最广大的群众参与到生态建设的工作当中来,充分重视群众的力量,发挥群众的作用。首先,要将生态建设与土地利用的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城市,要加强对污染严重的工厂的土地利用管理,在农村,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建设产业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合理的产业布局。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产业与农业产业中有意义的部分,引进先进技术,扩大群众支持与群众参与。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土地整治工作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想要切实提升土地整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要完善土地整治工作的方法和理论,同时还要注重对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在乡村内部建立生态共同体模式,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廖兴勇.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9.
        [2]?杨伟.基于区域特色模式的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