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作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汽车相关性能也越來越受人们关注;汽车的减振性能作为汽车平顺性、舒适性、操纵稳定性、驾驶感受等的重要指标而备受关注。为了获得更好的减振性能,汽车制造厂也越来越重视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的发展和研究。
关键词: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应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汽车行业也迎来了发展契机,汽车功能更加多样化,性能更加优化,尤其是汽车滤震性能。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较大振动将影响人们操作与汽车安全性、行驶平顺性,并且不利于各构件使用年限的延长。对此,在汽车悬架系统中增加电控减振技术有效解决了该问题,确保汽车平顺与操纵稳定性,带给人们良好的驾驶体验。
1 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的内涵
1.1 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概述
随着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已经出现了三种主要的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它们分别是半主动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主动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和被动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通过对这三种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的灵活利用,充分发挥弹性元件和基本阻尼元件的功能特性,优化驾驶过程中的道缓冲力,通过利用激振器,使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降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幅度,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乘车体验,提高了汽车在驾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
1.2 主动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
主动悬架电控减振技术是三种电控减振技术中减振效果最明显的,但是由于其对能量的消耗也是最大的,所以其成本也是最大的。目前,由于其成本较大,这种减振技术一般应用于售价较高的高档轿车。主动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发挥减振作用的前提条件较多,不仅包括需要外部能量的输入,还需要这种外部能量能够对悬架系统进行干预和作用,进而实现减振的效果。
1.3被动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
被动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是三种电控减振技术中最早出现的,也是最早被广泛应用于各大汽车制造厂的,但是存在一定的技术弊端。被动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依靠的是基础弹簧和减振器,进而形成相关系数的组合以供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测试。在汽车的行驶中,既要保证制动性能和转向性能,同时要兼顾在颠簸路段的缓冲和减振机制,但是由于被动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本身的参数不能改变的固有缺陷,必然在减振效果上有所限制。
1.4 半主动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
半主动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是介于被动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和主动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之间的减振技术。这种技术最早是由一些国外的技术从业人员提出来的,由于这种技术是对被动悬架系统电控技术的一种完善,在被提出来之后受到了很多汽车制造厂的青睐和追捧。它的技术原理更趋向于被动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但是这种技术是对被动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的一定的升级,也是依靠弹簧和减震器来发挥其作用和性能的。其比被动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对一些阻尼系数和弹簧刚度系数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路况和情况,更好的发挥半主动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的作用。
2汽车悬架常见故障诊断
减振器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性能下降、异响。
常用的诊断方法如下:找一段恶劣路况,汽车行驶10km左右,停车用手摸减振器外壳,如果减振器外壳不热,诊断为减振器失效;找一块平坦路面,用力压下车身前部或后部,然后松开,如果汽车车身有2~3次上下跳动,诊断为减振器工作良好,跳动次数过多,则诊断为减振器性能下降;汽车低速行驶时,进行紧急制动,若汽车振动比较剧烈,诊断为减振器失效;拆下减振器将其直立,用力拉压减振杆应有稳定的阻力,往上拉的阻力应大于向下压时的阻力,如阻力不稳定或无阻力,则诊断为减振器失效;检查减振器油缸上端,如果油缸外壳上有油渍,可诊断减振器性能下降,需要更换。另外,减振器在实际使用中会出现发出响声的故障,这主要是由于减振器与钢板弹簧、车架或轴相碰撞,胶垫损坏或脱落以及减振器防尘筒变形,油液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应查明原因,予以修理。
3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应用
3.1 最优基础控制
最优基础控制,顾名思义,就是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最优化的控制汽车行驶状态,以达到最优的减振效果。具体来说,就是相关的技术人员依据目标函数进行详细和精密的计算,计算出相关的极值,并且进行简析。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是在基础模型上建立起来的,保证基本受控现象的基础状态和控制输入效果的优化,从根本上提高性能指标,并对整体的稳定状态进行优化和升级。相关的技术人员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些技术和相关的措施,真正的去研究减振性能的效果。
3.2 总体自适应控制
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的应用首先应集中项目优化基础最优控制;其次系统优化设计自适应控制,从而控制汽车在行驶途中的不稳定因素。自适应控制功能是对悬架系统参数变化的自动检测,生成有关控制结构进而使系统得到优化。若运行时总体数值受到外部激励影响变动,想要得到理想参考模型其核心是搜集被控汽车的有效基础振动输出参数,控制汽车悬架系统有助于电控减振技术控制。
3.3 基础模糊控制
基础模糊控制是当前较为先进的电控减振技术的组成部分,可以实现有效模型的建立和语言变量的优化和转化。最为关键的是,基础模糊控制可以将很多人工的实际经验进行系统的优化和完善,进而实现人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人工智能化。当前,基础模糊控制受到各大汽车制造厂、汽车技术人员和相关的汽车减振研究机构的重视和关注,他们试图找到可以更加完善的基础模糊控制措施和方法。
3.4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是当前较为先进的汽车悬架电控减振技术的措施和方法之一。它是以类似人类神经元的网络控制方法来对电动减振进行控制和操作。这种系统和人类神经元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有些相同,每个神经元既是独立的,又是相关联的。无数个处理单位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整合,进行整体的分析。这种在模拟人类神经元的对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模式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升级,更有效的对电控减振技术进行推进。在汽车的实际行驶中,尤其是在颠簸路面上的行驶所造成的驾驶员的操作不舒适性和乘客的乘坐不舒适性都应该受到悬架减振系统研究技术人员的关注和思考,并积极的去研究改进的策略和方法,以便能有效的促进减振技术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控制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学的网络控制技术是一种主动悬架避振技术的有效措施和发展趋势,我们的汽车制造厂和避震技术技术人员要对此有着充分的科学认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齐抓共进,以促进主动悬架系统电控避震技术的发展,进而提高汽车的整体舒适性。
4总结
结合以上内容进行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传统的被动悬架技术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驾驶需求,更好的应用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优化耗能和控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驾驶体验和安全系数,希望在广大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我国汽车悬架系统电控减振技术能够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祝辉.基于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汽车底盘集成控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2]梅雪晴.轿车半主动悬架构件的疲劳可靠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