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新形势下,公民社会对防灾减灾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个人价值和人文关怀越来越强,对地质环境安全要求和地质灾害识别、认识、评估、预测和减灾服务的期望愈来愈高。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成为关系到人的安全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成为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管理和法律的问题,有时甚至转化为涉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本文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成效与问题对策展开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地质环境
引言
由于地球板块的不断运动,地质不断变化,从而引起了各种地质灾害。虽然近些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是自然改造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在人们的改造活动过程中,势必会给自然环境造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而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历程以及政策成效分析
2018年期间我国顺利对2000余个县市地区进行地质灾害排查,重点对1500个县市地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对上万处地质灾害勘测点进行评估,成功将几十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录入系统。地质灾害预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在国内三十多万个地质灾害群分布地带建立预防机制,尤其是长江三峡水库区、汶川地震灾区,对上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预警排查。我国修订颁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及《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等条例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对地质灾害突发地区进行地址勘测、预警排查以及综合防治,构建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我国在对地质灾害评估、勘测、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时严格按照市场准入资质管理标准选取项目施工方,颁布实施国家地质灾害调查、勘测、监理以及防治标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确保地质灾害可控可防,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与建设标准防控地质灾害,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发展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截至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已建立起88项国家灾害防治标准,《滑坡防治工作调查标准》已获得国家标准审批。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工作正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地质灾害统计标准、滑坡和泥石流相关风险研究标准(比例尺:1/50,000)、地质灾害研究标准以及地质风险评估标准作为国家工业标准颁布实施,国家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已经将滑坡防治设计标准纳入国家治理标准体系。
2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建设策略
2.1地质灾害防治理念应突出从灾害属性入手
围绕有效服务防灾减灾开展工作,解决认识现状、预测未来和研判成灾可能性问题,而不执着于或习惯于从地质属性入手。地质灾害风险识别一要确定危险因素或致灾因子的存在及其变化,二要确定承灾体及其易损性,三要研判致灾因子与承灾体遭遇的可能性或暴露度的大小。
2.2构建工程地质环境安全
在工程的地质环境中,安全主要是指与环境相关的地质信息、区域内外等环境存在的风险性与安全性。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进行评价,有利于最大程度规划避免工程中出现的地质灾害风险。为了有效降低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风险,相关部门应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的观念,在地质环境利用中,应注重大自然与人类的和平共处,将人类本身的行为与自然改造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地质环境,促进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构建工程地质环境安全中,不仅局限于对工程评价体系与地质评价体系的建设,还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通过综合各方面的数据,提炼出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一种评价,分析相关的要求与注意事项,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安全体系,并进行规范化建设,提高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效率。
2.3构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
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过程当中,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地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要求应该不断加强对地质灾害各种风险的防控和对环境安全的分析与研究,不断建立健全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有效评价;其次,对地质环境工程实际容量的评价;再次,对工程地质环境相关功能区的评价;另外,对治理各种风险调控和地质灾害防范的评估。在具体评估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该区域的实际特点来实施,采用最为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环境进行调查,不断提升评价活动的合理性,尽量减少地质灾害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
2.4构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标准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于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施工安全和防治工程效果评定,相关标准按区域和单体地质灾害编制,如区域降雨或地震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可能成群成带出现的监测预警,或由于地下水等的抽汲引起的地面沉降按区域标准编制。单体的监测预警标准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地裂缝等分别制定,工作内容包括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和施工安全监测。监测要素主要是地表位移/倾斜、地面裂缝变化、差异错位、地下位移/倾斜、地应力、目标层压缩量、地表水、地下水、降雨、温度、微震、声发射、声波、化学成分、浑浊度、泥位等,并分别规定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要求。设备方面要规定精度要求、野外选址、施工仪器安装、安全防护和运行要求。预警指标包括地质灾害发生时间、空间、强度三方面的参数,并明确预警判据、预警等级(红橙黄蓝)、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和应急响应建议等。
2.5逐步确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控体系
对地面塌陷、沉降以及地面裂缝地区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过度开采地下水是引起地表坍塌的主要原因,因此,地质灾害具有区域关联性。加强对地面沉降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必须提前规划地质灾害防控办法。例如,我国长三角地区在防治地质灾害时取得显著成效,华北地区经常出现地表沉降,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控体系能够有效降低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通过完善地下工程建设与空间管理办法,严格审核项目施工程序,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与矿产资源,有效预防地质灾害,最大限度保障我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
2.6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标准
信息化建设以调查、勘查、设计、施工、监测各工作阶段的需求为主导控制,数据库、图形库和通用信息平台建设、相关软件等的技术标准化要服务于具体工作阶段。标准建设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一般规定、总体架构、分项设计、数据库、信息代码、元数据标准、信息系统、图形编绘系统、更新完善和共享互通等。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地质环境来进行最为科学合理的预测,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的防治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朝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J].科技展望,2018,25(06):129..
[2]刘传正.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J].工程地质学报,2018(5):809-820.
[3]赵万民,李云燕.山地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思考:防治与利用一体化[J].上海城市规划,2018,04.
[4]王帅杰,刘勇.探讨新时期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地质环境的保护[J].河南科技,2019(2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