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分析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期   作者:张红坤
[导读]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必修科目,对学生的成长发育、思想建设、语言表达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摘要: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必修科目,对学生的成长发育、思想建设、语言表达等都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且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灵魂的教育,为此,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特别的意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帮助。基于此,本文结合了传统节日以及课本内容的相关特点,对二者的渗透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教学

        1、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语文学科,是传承和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佳科目,同时,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还能够为语文课程增加更多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敏捷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等都有所帮助。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从而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2、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校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差
        学校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程度低下,也是导致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不全面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以外,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也是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他们的教育条件有限,来支教或者被聘用的教师能力不足是极为常见的事情,且还会有一师多用的情况发生,即一位老师,同时身兼多职,既要担任语文教师,又要担任数学教师,这就严重压缩了他们备课的时间,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自然也就无法将中华传统文化全面的渗透到教学中去。且这些地区的教师,他们的薪水较低,勉强维持生计,长此以往,就会消磨掉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限制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因素之一。
        2.2教学方式传统,传统文化渗透不足
        教学方式传统,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于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并不关注对教学方式的探索,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进而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又或者,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只局限于课本上的一些内容,而对于课外传统文化的普及,压根就是不存在的。这在影响传统文化传承和渗透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低下。
        而对传统文化教育关注度较高的学校来说,它们会开展相应的文化教学课程,但由于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教学方法不科学,导致教学实施无成效,也就无法起到渗透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3.1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渗透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之所以传统,是因为它本身所含有的文化古老,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在浩瀚的时代海洋中流淌过,其所沾染上的时代气息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感受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将传统节日作为载体,能够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每年的端午节,各地区都会举行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等活动,这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并要求他们利用线上资源或者线下资源搜集与端午节相关的资料,让他们充分了解这一节日,并感受到其中所含有的传统文化底蕴。而在班级中,教师们就可以为学生讲解屈原的事迹,并与他们一起制作端午节的板报,让他们对传统节日产生浓厚的热爱之情。


        3.2以教材为依托渗透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其教材的编写包括传统化、信息化和综合化的特点。且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使得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都含有较浓厚的古典气息,无论是人教版的教材,还是部编版的教材,其课本内容,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渗透都有着积极意义。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将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美的历史文化。
        从现代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编写中,不难看出,其收入了很多古诗文,这对于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还拉近了他们与古人的距离,且无论是人教版,还是部编版。
        例如,在五年级的课本中,就收入了《秋思》、《长相思》等古诗文,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思乡情意;在六年级的课本中,就收入了《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等古诗文,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气息,这对于丰富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很大帮助。
        不光在小学五、六年级的课本中,学生能够学习到古诗文,在其它年级、其它阶段也能学到,且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所接触的、学习的古诗文的难度也会相应增长,而教育者就需要帮助他们分析古诗文中的韵意,挖掘其中所含有的传统文化,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掌握和传承。
        除此以外,小学语文课本中还包含很多故事小说,再加上随着年级的增长,课本内容中也逐渐加入了一些文言文内容,这类文言文的内容虽然看上去比较浅显,但其中所含有的传统文化底蕴却值得挖索。
        3.3利用课内外成语故事的学习渗透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成语文化是我国的独特文化,从小学语文开始,成语就常伴在学生左右,且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特定的故事,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课本中的成语,也要带领学生拓展课外成语,丰富他们的视野,并要求他们在掌握每一个成语背后故事的基础上,了解它们的使用条件,做到真正的了解成语及成语文化。
        例如,在学习“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这类成语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相关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然后引导他们要努力学习,像古人一样有着刻苦的精神;在学习“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这类成语时,当学生了解到成语背后的故事以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四大名著,让他们感悟古人的精神、毅力。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无形之中就熏陶了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学习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感受到它们的博大精深。
        此外,对于成语文化的学习,还需要长期积累,才能深刻掌握。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要勤于动手,遇到新的成语就将它和它的意思、用法等记录下来,反复记忆,直到深刻掌握。对于老师和学校来说,为促进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可以开展“成语比赛”类的活动,让他们在娱乐的过程中也能学习成语。
4结束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凝结了万千古人的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古至今,教育从未停止,为的是将这一份传统文化永远的流传下去,且只有教育,才能将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需要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所谓“教育要趁早”,从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更能培养他们的爱国之心,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世方,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素质教育论坛,2017(11).
[2]葛文豪,传扬传统文化培养时代新人: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3(01).
作者简介
姓名 :张红坤
出生年月 :1970 06 26
性别 :女
籍贯 :吉林省德惠市
最高学历 ?:大学本科
最高学位:
职称 ?:小学高级
研究方向 :语文教育 班级管理 心理健康及家校合作
邮编 :153106
单位 :黑龙江省伊春市大箐山县带岭小学
邮寄地址:带岭区永福小区 十号楼五单元201
电话?:138458846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