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多数高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态度是畏惧、应付,原因可能是读不懂诗歌,无法理解诗意,自然缺乏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翻转课堂”迫在眉睫。“翻转课堂”中,学生获取知识要靠自己建构,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通过个性的平台吸收资讯,再跟过去的认知、经验进行比较和整合,也即是实践,最终成为自己的知识。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根本性的了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实行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古诗词学习,即通过课前资料查阅、收集、整理,课中积极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古诗词,引导他们进入诗词的情境,然后通过想象、再现画面,使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习诗词的兴趣,从而提高诗词审美的品味。
关键词:翻转课堂、知识建构、想象力、共情、积累
一、“翻转课堂”下诗词积累的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诗词积累,通常是“学一篇,背一篇”,题材内容有限,这样零散的、割裂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完备的领略诗词中的精妙之处,在翻转课堂新模式下,要怎样才能快速高效实现古诗词的积累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整理和本课题材、内容、情感相似或相关的诗词,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例如,以杜甫《秋兴》为例,课前学生先收集描写秋天的诗词,很容易收集到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等传统悲秋情景的描写,也会看到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秋景。还有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里的秋天色彩斑斓,富于诗情画意,毫无杜甫笔下的萧瑟凄清。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虽是寒秋气氛,“扑萤”却令诗歌显得活泼生动。
课前的收集整理,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初步感知到同一题材可以写出角度多变,风格各异的诗词。再来看描写夏天的诗词,“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凋谢的繁花,清脆的鸟鸣,春光逝去,夏天来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脑海里顿时联想到如果此时一阵微风吹拂,整个湖面肯定是参差起伏的凝碧的波痕,这样心旷神怡的美景,只能出现在盛夏时分。通过类似的收集整理,学生对诗词的积累逐渐变得系统、丰富。
(二)、在课堂上,随机穿插类似描写的诗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在讨论到描写“离别的不舍”时,本词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凌噎”;可能在学生脑海里浮现的是“朦胧的泪眼”、“紧紧交织的双手”,“千言万语,却又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船夫虽焦急万分,却又忍耐多时,因为这时候,催促仿佛也成了一种罪过……柳永笔下的离别,是缠绵悱恻,肝肠寸断;可是,所有情人间离别的痛苦都是相同的吗?还是世间遭受离别痛苦的,不仅是情人?我们一起来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离别的痛苦令主人公彻夜难眠,睁着眼听那一滴一滴的冷雨敲打在树叶上,一点点熬到天明。这样的痛苦是无声的,煎熬的,可这份隐忍的痛苦更令人动容……除了情人间离别会痛苦,朋友间的离别同样令人伤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前者充满着对朋友的安慰和肯定,而白居易他们却是一群失意被贬之人,借酒浇愁都没心思,更何谈抱团取暖互相安慰?所以这是一次惨淡的离别;此外,还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离别,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生死也不能阻隔的深情……由此,我们就可以衍生出若干相似的题材或内容的诗句,扩宽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实现了诗词的初步积累。
二、翻转课堂下的诗词教学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很多学生之所以惧怕古诗词,是因为在学习中缺乏一定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学习诗词的灵魂!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理解起来会有很大的妨碍,就字词讲字词,会把整首诗肢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翻转课堂倡导自主学习,课前收集相似题材、相似内容情感的诗词进行对比学习,在对比中通常令学生敏锐地意识到,相同题材,描绘的画面却截然不同。例如以写春光为例,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青山绿水,碧波荡漾,江边怒放的鲜花沿着江岸延伸到远方”,一幅清新动人的江南画卷徐徐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卧鸳鸯”,在这里,春光,可以是夹杂着花草清香的温柔的风,可以是可爱调皮的小动物,可以是视觉、嗅觉,还可以是感觉、触觉……
再以柳树为例: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令人联想到女子婀娜动人的体态;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展现出一幅小人得志的猖狂形象。还有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一汀烟雨杏花寒”“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早卖杏花”……春雨可以是温润的,也可以带有缕缕寒意,还可以是整夜听雨的诗意人生……通过想象,学生的脑海里呈现出丰富立体的春光、春雨形象,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不再单调枯燥,而是变得生动、立体、丰富。因此,翻转课堂下学生主动学习诗词,一方面达到了量的积累,另一方面培养了自己的想象能力,提高了审美品味。
三、翻转课堂下的诗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高中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可是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无论古人还是今人,我们都曾有过理想抱负,有过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向往,也曾经受过挫折、失意,而喜悦、悲伤、痛苦、失望、压抑、苦闷、孤独种种情绪,都能在诗词里找到共鸣,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诗词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诗词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行万里路的机会时,就让我们在万卷书中领略人生的真谛吧!
例如说到“愁”,这种人生无法避免的情绪,李清照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愁”变得具体可感,沉甸甸,乱糟糟,连绵不断,充塞心间,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的笔触描写出愁绪的无穷无尽,不知何日才是尽头。这样糟糕的情绪我们都曾体会过,因而很容易理解诗人,产生共鸣。当代人,无论年长年幼,无一例外都背负着工作的压力、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可是有心人,还是会忙里偷闲,品出生活的趣味。例如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人生不需要太热闹,只需三两知己,把酒言欢,畅所欲言,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令人艳羡不已。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抛开人生诸多不如意,心胸自会越来越宽广,万事万物也会变得更加美好。诗人表达的这些情绪,都能轻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当学生对诗词产生了共情,就会激发出浓厚的兴趣,此时诗词的积累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变得轻而易举!
结语:综上所述,翻转课堂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通过文字体会诗人当年的喜怒爱憎,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甚至传统文化的强烈兴趣,让学生爱上诗词,愿意品味诗词,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诗词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