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词语是学生阅读与习作的基础。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词语理解有着不同的要求,可见词语理解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提升阅读水平呢?笔者在词语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方法,下面就来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好多词语包括句子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可以结合上下文体会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把词语的理解置身于文本语境之中,从而使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加立体、鲜活、形象。例如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狐假虎威》一文的最后一段话:“凶恶的老虎受骗了。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通过这句话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含义了。当然,如果要引导学生用这一方法来理解,作为教师首先要非常熟悉教材,哪些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应从哪些地方去理解,要了然于心。这样走进课堂才能胸有成竹地去引导学生。如果只是笼统地提出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而自己却不知道究竟从哪些方面理解,那教师的引导作用便等于零。同时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通过充分反复地读文找到文中相应的句子来帮助理解。
二、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在教学低年级学生时,我发现他们的词语积累、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相对较贫乏,思维也较具体形象。对于一些词语来说,如果只是借助工具书,单纯地以词解词,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学生也较难接受,有时反而解了还不如不解,更加糊涂,更加混乱。于是,我便尝试着根据课文及词语特点,结合能体现词语含义的课堂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词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想象词语所描述的人物与情形,从而使文本中的词语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提升词语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从现在开始》一文时,创设了如下的课堂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议论纷纷”、“叫苦连天”这两个词语:
师:当猫头鹰命令动物们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时,动物们会怎么说?
扮演不同动物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小朋友们,小动物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这就是——
生:议论纷纷。
师:那你能用“议论纷纷”说一句话吗?
......
师: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天天熬夜,它们会说什么呢?
扮演不同动物的学生交流想法。
师:刚才大家都在诉苦。那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就是——
生:叫苦连天。
这个案例中,我根据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代入,使之通过生动的言语实践,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我又结合着这一言语实践情境,引导学生明白了词语的意思。学生不但轻松自然地理解了“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的意思,而且学习了运用,这两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将牢固地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这种创设情境通过想象来理解词语的方法,不仅有趣高效,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借助媒介,直观形象
学生对具体事物特别感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实物、图片、音乐、实验、表演等手段,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例如在理解“风平浪静”、“一望无际”这两个词语时,只要借助两幅大海的图片,不但可以让学生轻松理解,还能让他们将图片和词语建立联系,从而牢牢地记在脑海中。在教学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发烫的手指》一文时,我通过精选两段音乐片段,使学生们对于“高亢激昂”、“委婉深沉”这两个词语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确实,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他人和表演。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自己表演或是让学生根据他们对于词语的理解来演一演。如在教学“蹒跚”这个词语时,我没有出示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自己在讲台上表演出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然后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动作用自己的话说出蹒跚的意思,即: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在学习一些表示表情的词语时(如心花怒放、喜笑颜开、暴跳如雷、垂头丧气等),我请几个表演天赋较高的学生上台表演,以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在一演一看的过程中,教师再也不需要长篇大论地来解释词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书中的词语。
四、区分比较,加深理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研究文法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词语的意思非常相近,但它们在感情色彩、所指程度等方面会存在一些差别,表达意思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运用比较法去品读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掌握字词的语义,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字词的记忆、感受汉字词语的深厚文化内涵和魅力。例如,“要求”、“请求”、“恳求”、“乞求”这四个词语虽都与“求”有关,但所表示的人的愿望程度不同。可以先用一个形象的阶梯图示让学生明确四者在“求”的程度上是不断提高的,再通过区分比较来知道“请求”有尊敬的色彩;“恳求”有礼貌、客气、郑重的色彩,一般是平辈之间或地位低、职位低、年纪小的人向地位高、职位高、年纪大的人提出要求;“乞求”有求别人怜悯的色彩,偏重在低三下四地向别人请求、讨要。又如在教学“俯视”这个词语时,我先请学生说出了许多表示“看”的词语,例如“仰视”、“扫视”、“环视”、“注视”、“凝视”等,再重点引导他们对这些词语进行区分比较,在这一区分比较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更建立起了词语间的联系,使他们记忆深刻。
五、调动已知,尝试替换
汉语中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有些词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来代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要细细理解品味的词换成别的词来试一试,通过这样的一个成功或者不成功的过程来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并逐步学会运用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意思。例如我在教学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埃及金字塔》一文时,就请学生尝试用替换的方法来理解“举世闻名”,学生们调动已知,用“世界闻名”、“闻名中外”成功地替换了这个词语,而后我又出示了“举”这个字的多个义项,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出了“全”这个义项,从而轻松地理解了“举世闻名”的意思。除了调动以前学过的近义词帮助理解词语的意思之外,还可以在以前所学过的词语前面加上否定词“不”或“没有”来解释词义。如:“模糊”就是“不清楚”;“崎岖”就是“不平坦”;“坎坷”就是“不顺利”等。
六、联系生活,体会用法
在教材中,有一些词语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些学生虽然并不一定能说清楚它们的意思,但在实际交流中已能尝试运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词语的时候,就可以鼓励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以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联系生活推想出这个词语的意思,从而深化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例如在理解“呼唤”一词时,我请学生们想一想在生活中哪些时候可以用上“呼唤”这个词语,学生们有的说“早晨,妈妈轻轻地呼唤我起床”,有的说“心爱的小狗不见了,我呼唤它的名字”,这样,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归纳出了使用“呼唤”的不同情境,进而明白了“呼唤”的用法,也加深了对这一词语的理解。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有着极强的表现力与生命力。词语理解的方法除以上几种外,还有很多,诸如词素分解法、重点字词法、搭配法……我们对以上各法不能孤立地运用,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词义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理解能力、词语的特点等因素,灵活多样地进行教学,使词语理解变得妙趣横生,以求学生获得清晰、准确、全面的词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