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的实施下,教师希望学生更能把握课文的知识,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于课内、用于课外。对此提出几点做法及实施步骤,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本着为学生的终身负责的态度,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小学语文;书香校园
在人生中,阅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阅读习惯,这对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所以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使学生对阅读更加积极主动。所以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更能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充分理解,也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在语文教育中,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在不断的阅读中形成,课内教学只能简单了解大概内容,而文章的内涵在于千思万考,所以课内时间是不够用的,在千思万考中才能品味出文章的乐趣,这才是语文课的最终目的。为了更加调动学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我以小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为例,谈一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教学具体做法
1 单元课文的特点
以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中的文章作为重点,《琥珀》说明了小小的东西经过多种巧合才形成了美丽的琥珀。《猫》、《母鸡》、《白鹅》的动物描写,感觉动物好似就在我们身边。《海上日出》是巴金描写看海的奇观……课文的内容生动,人物有特点,都是积极向上的,表达方法上各有各的特点,科学小实验,风景描写,动物等等,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很近,例如自己动手做一个琥珀,看一看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看看日出日落,当学生用自己语言讲出他所经历的,也是对阅读的输出,而且在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也要带领的学生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感受文字带给我们心灵的美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让学生喜欢阅读,读一些有趣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这是语文教师所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语文课的目的
2 课内外结合的方法
2.1讲台小老师
在语文课上,课前十分钟,可以按顺序每人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之间可以交流读书心得,有趣的段落,好的修辞手法,教师也可以对他们的讲解进行简单的点评,不但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表达能力,也锻炼的公众说话的能力。
2.2 同读一本书
在电子设备普及的时代,我们可以下载电子书来阅读,也注意阅读的时间,有条件的可以将好的文章打印下来并做批注,这样,所有人讨论一个作品,相互探讨,因为每个人对于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与老师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阅读时存在的问题,共同阅读一本书,使同学的思维凝聚在一起,一起感受文章中的魅力,感受不同的快乐。
2.3 自由式阅读
老师选择几本较好的书籍供大家挑选阅读,利用教室空余地方建立小小图书馆供大家借阅,学生负责管理,每位同学换书阅读,同时老师随时与学生交流,督促学生阅读书籍,也可以让同学推荐好书,将好的段落抄下,专门准备一个摘抄的本,也练习的写字。
2.4 亲子共读
利用星期六日,相约几位家长及他的孩子找公园,学校操场等进行线下阅读交流,也可以家长自行组织,家长的阅读,同样也可以带动学生的阅读,上行下效,使家长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带动学生的阅读,同时也可以保障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2.5 评比小明星
定期评比“读书小明星”的评比活动,也可以对于周期内的每个阅读人都应该给予赞同,可以对每个人都评为“小明星”,阅读没有好坏之分,即使咬文嚼字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学生有学生的思维,有时天真的他们能想到成年人想不到的,对于学生的鼓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强的手段。
3 课堂教学带来的启示
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很难理解文章中文字的描写,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很难理解,例如活着和平年代的学生,无法理解那些英勇牺牲的人们,但当阅读了过去记录的文献,参观历史博物馆,同学们都怒发冲冠,每个人都很积极说出自己的感受,感想与感谢,这比起只读课文更加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也发散开来,所以对于理解故事背景,感受文章中的事情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课堂上,老师也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书籍,和视频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更深层次的把握。在阅读中获得新的感悟,感受写作者生活的环境,对于这为培养长期阅读的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内外阅读整合有许多许多的策略,需要语文老师对症下药,找到适合自己班级的方法,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是否有条件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中获得快乐,由快乐创造出能力,从文字中读到思想,思想再转化成语言,提高素养,充实大脑,开阔视野,使学生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为学生的终身而负责,让他们人生因为阅读而变得有意义,因为阅读而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吴成善.作文成功之路[J].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思考,2013年7期:1.
[2]贾红琴.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
[3]王世贵.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2016,000(003):P.27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