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水土流失的相关问题已经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阻碍,成为目前最为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水层变薄,从而给人们的耕作与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因此必须建立水土保持长效管理机制。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引 言:我国的地理环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加之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导致我国成为水土流失现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在甘肃省境内,该问题表现得更加严重,与此同时,因为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也非常容易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进而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故此,应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护中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实现保持水土的目的。
1 水土保持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依然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进一步促进了各个行业与各个领域的发展,并且因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从而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避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国家环保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比如,强化水土保持,并同步加强管理与监督。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必须缓解水土流失情况,这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任务,也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每一位公民都应积极、主动参加到水土保持工作中,发挥自身的监督与管理作用,贡献自身的力量,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中应用生态修复技术的价值
2.1 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
水利工程与水土保持,二者相辅相成,只有确保土壤得到固定,才能保证其具有充足的蓄水能力,以此防止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如果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会导致土壤中的水分无法得以保持,水循环也无法保证,导致水利工程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所以,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应合理采取生态修复技术,推动水利工程的持续性发展。
2.2 提高相关行业的经济收益与工作效率
所谓水利工程,主要指的是利用人工方法,改造原有的水循环,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应用。但是,我国现有的水利工程技术还不够成熟,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或者施工后期,非常容易对水土造成影响,所以,应开展生态修复技术,弥补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不仅能实现水利工程的施工目的,还可以提高相关行业的经济收益与工作效率。
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要点
3.1 生态修复流程
对水利工程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恢复时,首先要对其进行考察、诊断,了解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人文环境、地理地形和自然环境,对水利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分析,根据水利工程修复的目标确定修复方案。其次,就是要确定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各功能模块中的退化因子,根据制定好的修复方案进行综合系统性的修复。最后通过反馈的修复工程的优劣,既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工程不当之处进行弥补,也可为其他水利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经验指导。
3.2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化学手段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例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加入石灰,利用硝化与反硝化作用脱氮降低营养盐浓度;或者利用金属盐类聚集沉淀水体中的磷,减轻水体营养程度;另一方面是使用化学药剂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化学修复效果最为显著,但作用时间有限,由于化学药品本身的特性在治理过程中极易形成二次污染,修复成本比较高,易爆发水华,可以为辅助技术或应急控制技术,同样难以根治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3.3 植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
①水生高等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已经得到验证并且被逐渐应用于生态修复工程中。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主要有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过量的氮磷元素以及一些重金属元素;水生植物能大大加速截流在根系周围的有机胶体或悬浮物的分解矿化;浮水植物发达的根系与水体形成一道致密的过滤层,水流中的不溶性物质和有机碎屑会被根系吸附而沉降下来;个别水生植物对藻类繁殖有抑制作用,例如:用种植过石菖蒲的水培养藻,会破坏被培养藻类的叶绿素a,导致藻类的光合速率显著下降;水葫芦、紫萍和豆瓣菜,对衣藻、蓝藻和绿藻有抑制效应。在重建水利工程水生植被时选择合适的植物至关重要,应选择能适应并改善水利工程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植物。实验证明的可以被用来修复水质的高等水生植物有浮叶类(金银莲花、荇菜、二角菱等)、漂浮类(满江红、凤眼莲、紫萍等)、沉水类(伊乐藻、轮叶黑藻、菹草、微齿眼子菜、大茨藻等)、挺水类(荻M.sacchariflorus、水菖蒲、芦苇、灰化苔草等)。
3.4 水生动物治理技术
水生动物治理技术是利用食物网或食物链的摄食关系以及生物相互促进或者抑制的关系,改变水利工程中生物种群配置以此来达到改良水质、恢复生态平衡的目的。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养殖滤食性鱼类可有效地遏制微囊藻大量繁殖;陈鸣钊等根据生态系统食物链网原理,培养大量轮虫吃掉藻类并使用浮游生物滤清器,以此消除水华;某些底栖软体动物(河蚌、螺蛳等)对可以一定程度赏吸收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降低水体COD值。运用水生动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时要研究分析水体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从生态位及食物链的角度,优先选择利于生态系统运行、不会造成重大威胁的动物种群,防止生物入侵现象的发生。
3.5 水土流失的预防措施
目前,我国对环境治理的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因此,对于水土流失的问题需要在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减少水土流失发生的概率。以高速公路的修建施工为例,一是要在设计选线的时候就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选择环境友好型的方案,例如,要选择线路比较短、占地面积比较少的方案,同时还要在设计的时候尽量避开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不良地段;二是在选择取土场的时候也要坚持水土保持的原则,减少对沿线植被的破坏和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要尽量选择原始线路、植被较少的地方,或者是地势比较低、没有地表径流的荒坡沟当中,这样可以充分满足国家和地方对于水土保持项目的建设要求;三是对于全线路基、战场和隧道的施工要加强土石方的调配力度,通过移挖作填、填挖相间的方式来扩大路堑断面取土,减少取土场的数量和弃土弃渣的数量。
3.6 生态稳定塘技术
生态稳定塘又称稳定塘,是利用人造或天然池塘种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用以净化流入的污水,其作用机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稀释、混凝、沉淀污染物;二为利用池塘中植物、微生物吸附分解污染物。稳定塘以塘中微生物种类可以分为好氧塘、厌氧塘、曝氧塘和兼性塘。
结束语
我国近几年水利工程大量发展,兴修水利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生态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提出好的方法,合理的解决。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率,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通过水利修复技术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尽量不去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相关工作人员,要负起责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管理工作,发展生态修复技术,为进一步为生态建设和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远洋.浅析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民营科技,2018(11):99.
[2]郭靖.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8):57~58.
[3]刘秀香.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河南建材,2018(6):4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