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分析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期   作者:尼玛才让
[导读] 本文我们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行分析。
        摘 要:我国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学为中心,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以来我国保存了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流传至今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国家,在小学的学习生涯中,语文这门学科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提到语文,我们就会想到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我们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一提到传统文化,我们会想到《论语》,《三字经》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很久以前,古代时期,他们的课本上就是这些内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性非常的强,其中蕴含着许多道理,虽然现在我们的社会进步了,也不同于以往的时代,但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在小学的语文科目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以及他们的素质,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有很多好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培养小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培养小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兴趣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可以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他们平时都喜欢哪些事情,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用他们喜爱的上课形式,为他们传授传统文化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来说,小学生们因为年龄的问题,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故事,才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以这一点为切入点,每年春节时我们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这个对联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对联需要对仗工整,限制和要求比较多,所以小学生可能很难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可以为他们讲述王羲之的故事,在有一年除夕的时候,王羲之刚刚写好的春联就被人偷走了,王羲之没有办法,就只好又重新写了一张,说到这里就可以让学生们猜猜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等一阵激烈的探讨之后,再为学生们揭晓答案,在他第二次写完之后又被人偷走了,王羲之就灵机一动,写了一副新的对联: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一夜相安无事,但在第二天早上呢,他又在这副对联后面加了三个字,祸不单行昨夜行,福无双至今朝至。这副对联一时间被人们传为佳话。通过这则小故事,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对联的字数和上下连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感兴趣,如果单拿认识汉字来说,教师可以做猜字谜的小活动,比如说,“嘴巴不多却能闹”,那么嘴巴就是“口”,不多就是“少”,通过这种形式来教学生们认识汉字,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 让小学生了解和感受优良传统文化精髓,感受诗歌的美
        2.1 要想让学生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的情感,只有通过节奏、带感情的诵读
        古诗也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一种文学形式,我们从小最先接触的就是唐诗三百首,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就是,只要把唐诗三百首读到熟练了,即使你不会作诗也会吟诗,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阅读的基础,他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朗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原文转化为自己所能理解的话,以此来更能理解古诗,古诗朗读要抓住韵脚,还有语调和节奏也要把握好,把握语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表达感情,表现在读音上的不同,有升降调,通过朗读来大致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通过音调的高低和升降来表达作者的情绪,不单单是这些,在朗读的时候也要注意朗读的速度的快慢,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行读一遍,然后教师从学生读的结果里面来纠正一些缺点,指导学生哪些地方是要快一点,哪些地方是要慢一点,我们拿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来做例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是开头的两句,这两句中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所以其中没有蕴含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就可以用平静的语调来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所要表达诗人的感情是开心快乐的,所以在读的时候语调要快速,这样才能充分的表达作者内心的欢快的感觉,因此,朗读古诗是非常有必要的,能让学生更加充分的了解古诗词。
        2.2 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首诗不仅要通过朗读来了解,也要学会展开想象,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这个方面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教师可以先把比较难以理解的词给同学先解释一下,然后可以根据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这首诗的大概的意思,第二,在学生们了解了诗的大概意思之后,再让他们朗读,然后让他们思考诗中人物或者事物的特点,比如说《梅花》这首诗,先总结出梅花不怕冷,清香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自己是作者的话,当看到梅花时,闻着梅花清香的味道,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能让学生感知诗人对于梅花的喜欢,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们在某个词上进行分析,比如说独自这两个字,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关于梅花的视频,让他们更加理解梅花,坚强不怕冷的品质,也可以放一些配乐,然后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去想象这种意境,体会到这种意境美。
        2.3 感受诗歌反映的节日文化之美
        我们国家是有许多传统节日的,有重阳节,端午节,春节,清明节等等,当然,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和不同的文化,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中,许多诗歌都描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描写春节的《元日》,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我们过春节时候的情形,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知道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诗词还有很多,让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节日文化之美。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学生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其中蕴含的哲理能够促进我们的身心发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也能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06):43-44.
        [2]徐玉萍.浅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17.
        [3]于新亭.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才智,2018(27):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