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6期   作者:郑赛
[导读]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雨水建设体系
         摘要: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雨水建设体系,在雨水较多时可以实现自动净化、水渗、雨水储存和再利用过程,必要时还可将贮存的水排放出来供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使用,一方面可以使实际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改善排水系统设置的一些不足,减轻恶劣天气带来的不良影响。海绵城市理论在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在提升城市排水能力,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率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提高了利用雨水资源的效率。这一理念的应用为给排水设计提供了正确的引导,提高了城市建设科学性,有效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给排水;设计;运用
         1海绵城市理念运用于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内涝灾害严重。主要原因是降雨过程中雨水得不到及时排放与利用。如果能够将这部分雨洪资源进行有效的引流并存储起来,等干旱缺水的时候,将其利用起来,就能够有效缓解内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从海绵城市理念的视角来看,目前城市道路的硬化面积大,地面径流速度加快,洪峰流量增加,洪峰时间提前,加剧了内涝灾害的影响,同时城市道路地表难见土壤,水流下渗难度大,雨水经排水系统大都排放至河流、湖泊中,进而形成了地下水资源较为缺乏的现象。将海绵城市理念中的防、排、蓄、渗、滞等措施合理的结合起来运用于市政给排水设计、地下管道系统建设中,能够控制城市径流污染,削减径流量,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同时将雨水有效的渗流至地下,自然补充地下水资源,从而实现自然水生态雨水有效的利用。
         2城市给排水设计原理
         2.1城市给水设计。
         城建规划人员在进行城市给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水文地理因素,对于城市地势高的区域设置多级加压供水设施,保证供水压力。除此之外,考虑到城市的气候降雨分布情况,应当将用水量较大的生产项目安排在降水充沛的季节,同时考虑城市水库蓄水和防洪问题。总而言之,城市的给水设计要做到动态调节,保障生活,支持生产。
         2.2城市排水设计。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的各类工商业企业和居民的生活污水数量激增,对于排水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应当综合考虑雨水、污水的排放,在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城市的地形设计好泄洪排水方案,对于排洪沟渠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设计。对于城市地下的排水管道,要保证其直径和管道材料符合标准,有条件的采取地下管廊施工,确保排水畅通。除此之外,城市排水设计应当保证城市的各类污水都能够进行环保处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没有污水直排现象发生。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3.1绿化带设计
         关于绿化带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来分析。(1)对于雨水收集设计。如果出现降雨,雨水通过地表径流流向绿化带,最后汇集在雨水口,在对绿化带高度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保证它位于路面下方的15厘米~20厘米,并且,还应该保证雨水口的分布具有统一的特点,雨水口高度不能低于绿化带种植土壤高度,同时不能比道路高度高。(2)水体过滤的设计。水过滤是通过过滤掉在地上的水体来保持水体的清洁。在开展工程设计的时候,应该先要铺好种植土,然后设置好砾石层,最后安装好透水管,只有这样,在实行水过滤的时候,可以加强雨水的深度,保证天然水体的稳定补给。(3)排放设计。在绿化带排水设计中,应设置科学合理的设施溢流体系,让雨水和排水管道直接连通。在降水较多的雨季,雨水出水口无法处理较多的雨水。此时,部分雨水可以通过绿地储存,多余的降水可以通过溢流系统消除,防止了洪涝灾害的发生,促进我国城市的高效发展。


         3.2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是城市道路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人行道是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重要部分,保障着广大行人的出行便利性和安全性,除此之外,人行道由于其面积较大且承载压力较小,因此可以采用透水材料进行铺设,从而在保障人行道通行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在下雨时将雨水透过人行道渗入土壤中,在避免了人行道积水的过程中有效的补充了地下水源,做到一举两得。
         3.3车行道设计
         在当今的城市建设领域,由于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车行道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新建、改建道路越来越宽,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地表面积。传统的道路建设方式采用非透水沥青进行车行道的铺设,容易在城市遭遇暴雨时产生雨水径流,影响道路行车,与此同时,不透水的道路容易使得热量聚集,产生热岛效应。在海绵城市概念的指导下,在进行车行道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下层铺设透水垫料,上层采用透水沥青的建设方式,这样一来,能够在大雨来临时快速的将雨水渗入地下,减少暴雨对路面造成破坏,同时有利于雨水的收集利用。
         3.4附属设施设计
         在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附属设施设计中,将路石和肩沟作为主要的设计。(1)路缘石的设计。路缘石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平路缘石,二是立缘石。平路石的高度与周围的地面高度是相同的,以此来防止积水,使得雨水径流进入雨水口或进入绿化带。立缘石的高度比四周的路面高,使雨水往往集中在雨水口。设置立缘石的过程中,可进行穿孔、切割等,使得雨水能够进入绿化带。(2)路肩边沟设计。在进行路肩边沟设计的过程中,通常是注重对混凝土材料的应用,当前,在我国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中,路肩边沟混凝土材料不美观,具有严重堵塞的情况,并且没有雨水净化的能力。而海绵城市的概念下,路边肩沟的设计则是选取植草沟,能够有效提高雨水的循环利用,起到净化的效果,还具有良好的运输和排放作用。
         3.5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雨水本身属于可利用水资源的一部分,但是现阶段中国的雨水利用率还非常低下,大量的雨水资源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失掉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引导给排水系统设计的主要方向,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给排水系统。这样一来能够更好的发挥雨水资源的价值,同时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工作中,不仅增加了雨水资源的收集与利用率,同时收集到的雨水资源还有助于缓解部分城市的干旱问题。应用海绵城市理念的给排水系统,解决了极端天气时雨水量暴增,排水系统无法负担的困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用水及水消耗的能力,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整个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承海绵城市理念,在整个过程中增强对水资源的收集与处理。以居民区的给排水项目建设为例,对屋顶、在前、庭院等多处使用合理的方式对雨水进行收集,建立全面的预售收集利用系统。这样做能够有效提升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所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额也不大,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束语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对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在提高环境质量的同时还能合理实现自然资源的再利用。虽然现阶段我国海绵城市相关设计还存在缺陷,导致在施工时存在某些问题,但也不会影响我国海绵城市今后的发展。在之后,我们会更关注海绵城市相关概念、应用技术,大力推广相关技术,在实际建设中吸收经验,使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给排水设计中更加科学的存在,并日渐成熟。
         参考文献
         [1]王家未.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9):153.
         [2]陈海.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住宅与房地产,2018(13):106+124.
         [3]林进南.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智能城市,2018,4(05):2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