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期   作者:丁霞
[导读] 在新课改教学的深入开展中,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摘要:在新课改教学的深入开展中,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运用数学的能力中进行更加积极的探讨和分析。“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使用,是其中有效的一种运用。本文结合“问题解决”模式的开展,提出其与小学数学教学相联系开展的方式途径。
关键词:“问题解决”;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前言:
        在小学阶段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使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教材知识进行问题的提出,并让学生进行解答、应用,通过整个流程的操作,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有效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一、提出问题
(一)找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使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需要对问题的提出进行必要的研究。在找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可以根据小学数学的教材知识进行提出。比如在进行教材“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知识,提出“比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第二,分析数学知识的“怎么样”、“为什么”。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来源中,进行有效的分析。比如“为什么0不能当除数呢?”。第三,归纳、整理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一定要养成归纳整理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寻找问题。第四,还可以在数学知识的作用中进行问题的寻找。让小学生学会分析数学知识的作用、价值和意义。
(二)提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知识,找到问题,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方法。首先,可以使用追问法。比如在对数学乘除运算过程中的问题找到之后,追问“为什么0不能当除数呢?”一步一步的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其次,还可以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使用反问法。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行“难道不可以这样进行吗?”相类似的问题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关注并研究。再次,还可以使用类比法进行问题的提出。数学知识中有很多定律、公式、性质,可以使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提问,并加强学生识记。比如在乘法口诀的学习中,类比法很好用。最后,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的提出。比如在乘除运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例题的分析,让学生进行解答。
(三)提出问题的方向
        在进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问题的提问方向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比如在进行“圆柱的认识”教材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实用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图形和事物进行明确方向的问题提出。教师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教具,让学生分析“那一个形状更容易滚动呢?”,然后让学生分析“如何使长方体、正方体变得更容易滚动呢?”,之后,让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可以利用圆柱体进行长发体和正方体的改造”,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使学生快速理解圆柱体的性质,与长方体、正方体等形状的区别,更好地开展学习。
二、解决问题
(一)小组合作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比如在进行“轴对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同学之间的合作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搜集、分析与研究。学生对各种形象、事物的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中进行寻找,比如字母“H、M、W”等都属于轴对称图形,又比如“蝴蝶”的形象也是轴对称图形,通过学生之间展开丰富有效的合作,更好地对轴对称的知识有所认识,应对解决。
(二)自主探索
        小学生还可以自己进行探索,解答问题。比如在进行“乘法运算”的规律中,针对“几十一乘以几十一”展开的乘法运算,存在的规律,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运算中进行获得。

小学生在大量的乘法运算中,可以得出“两个几十一相乘,个位得数都是1,十位得数是两数十位数字之和,百位得数是两位十位数字之积,并根据满十进位的原则进行具体的运算。”利用这样的规律,学生可以快速得出“21×41=861的结论。”
(三)教具使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教具。比如在对“圆柱体”教学知识的讲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圆柱体上面和下面的面积一样吗?”这样问题的解决,学生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使用教具,首先,对圆柱体的教具进行上面和下面的实际观察,然后进行笔画,之后通过减掉与教具大小相同的圆形,进行重叠的操作,分析出“圆柱体上面和下面的面积一样”这样的结论,更加通过教具的使用,得到“圆柱体上下地面的半径相等,并且是轴对称图形”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四)方法提升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使用巧妙地方法和技巧。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的解题方法主要有“画图、分类、转化、类比、联想、建模、估算、验算”等。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这些基础的方法进行使用,充分利用技巧,提升解题效率。比如在进行乘除运算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验算的方法进行识别。在进行实际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估算和猜想进行解答。在进行图形分析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实用画图,加强图形之间的联想,提升解题的质量和效率。
三、应用问题
(一)与生活相联系
        在问题解决之后,还要学会应用问题。比如在进行“单位面积、长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教室中的各种物品进行长度的测量,可以观察教室的门有多高?窗户有多宽?书桌有多高?有多长?之后,让学生进行选择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米、厘米、分米、毫米”等基本长度单位的运用。之后,教室可以引导学生对家庭中的物品进行长度测量,比如测量父母的身高有多高?用米来形容是多少?用厘米来形容是多少?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开展教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
        还可以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应用。比如在学习数字知识之后,可以为学生进行问题“小红的零花钱500元在银行存了一年,从2020年1月1日开始,按照当前的利率计算,到2021年,小红可以取出来多少钱?利息是多少钱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去研究银行的利率,甚至会去银行咨询工作人员,不管是通过那一种方式对问题解答的过程,都是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调查、思考、计算,小学生的各种实际数学运算能力得到了提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的金融知识。
(三)应用到生活中
        在进行应用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购物日记的书写,在陪父母超市采购的过程中,都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余下多少钱?这样的实际计算,可以快速提升小学生的加减运算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在进行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将数学中的分数、小数等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比如观察自己家里具体的用电量、用水量,分析单价是多少的同时,进行每个月的水费、电费计算,更好地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进行实际生活问题的解答,真正提高数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定期的进行数学小论文、数学笔记的交流与分享,在同学之间展开对比,提升能力。
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可以从问题的提出、解决和应用等三个过程中与数学教材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使用,真正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为今后学习做好基础准备。
参考文献:
[1]陈正琼.简由“化”生——浅谈如何利用化归法解决小学数学中的问题[J].教育科学论坛,2020(08):56-58.
[2]陆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策略[J].名师在线,2020(02):66-67.
[3]乔丽芳.小学数学课中解决问题策略的核心思路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