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新疆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工作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作者:汪建刚 王承武
[导读] 学生社区管理组织机构大致上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后勤管理、学生工作管理、学生自我管理。
        1.1 完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
        学生社区管理组织机构大致上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后勤管理、学生工作管理、学生自我管理。这三个部分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互相配合和帮助,各有侧重,积极发展着。一个领导机构、三个运行系统、若干操作组织组成了这个集体。一个领导机构即高校学生社区管理领导班子,成员包括学生社区、学校、学生各个方面代表。下属机构包括学校学生工作办公室、社区发展管理委员会等。教育系统、管理系统、服务系统是三个运行系统。学生社区大学生党组织、学生社区大学生团组织、学生社区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社区学生会等若干操作组织。这些组织负责执行学生社区管理中的几个系统,如文化活动系统、行政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党团组织系统等,广大同学住宿权利的落实由他全面负责监督和保障,参与学生社区纪律、卫生检查,对不良行为作相应处理和学生社区重大政策和决策的制定及实施,积极开展学生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营建全新的学生社区文化。
1.2 将党团组织驻进社区
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学生社区党团组织全面负责社区的学生教育管理、党建团建及思想政治工作,负责社区文明建设及安全稳定工作,指导和监督社区物业管理中心、保安部、饮食服务中心的工作。社区党团组织的办公地点设在宿舍楼内,成员由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党总支成员入住学生宿舍或在社区公寓内安排值班宿舍,与学生共同生活,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
1.3 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社区自我管理
社区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社区的一切活动都应为学生服务而展开,社区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首先要正确处理育人和后勤社会化的关系。学校后勤化改革的目标所决定后勤社会化必须以育人为先,它必须服从党委和行政的领导,它以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为目标。学校社区的主要效益是以社会效益为先,不能只追逐经济效益,损害学生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建设学生社区时一定要处理好这两对关系。学生社区是每位学生活动的场所,与学生自己息息相关的各个环节,一个不错的选择就是建立学生社区代表大会,不但要在意识上重视学生参与学生社区管理,还要从制度上保障学生真正参与。此外,要重视学生社团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培养学生自治、自强、自立的能力。
1.4 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队伍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由于历史原因,这部分从后勤划出来的人大多学历不高,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简单。长期在“大后勤”吃“大锅饭”导致其服务意识淡薄。在现行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下,由于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出路也不多,薪酬体系不尽合理,因此导致高校学生社区的教育管理综合能力相对薄弱。
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专业知识,保障学生社区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另一方面要确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还要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此外还要严格学生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的各项管理制度,是保障高校学生社区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包括从业资格、聘任、工作职责、培训、考核、薪酬、晋升等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


1.5 加强学生社区的德育建设
中国社会在物质文明获得史无前例的空前进步的同时,正面临着精神文明的缺位和道德的迷失。大学校园中表现更多的是急功猛进,从学术浮躁到学业浮躁再到人格浮躁等等。许多学生把个性发展和张扬与规范遵守和道德自律看成一种对立面,在诉求个人权利的同时,也在漠视他人的权利。校园中到处都有冷漠、自私、缺乏尊重和理解、无视公德和自律、人际相处中的困难等现象,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格和道德的缺陷。
社区是谈论时事政治、新闻、焦点、国际风云,积极开展各种党团活动的重要阵地,社区负责人要有意识地让系班骨干、学生党员担任,由他们组织开展各种政治学习与讨论,这种学习与讨论具有高效性,要多采纳社区其他成员的意见,培养对象在社区中的表现要及时的了解,通过这些活动,把社区建设为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国情和社情的窗口,学生在此过程中被激发追求进步,也具有了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真正体现社区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1.6 增强社区文化育人功能
社区文化对大学生具有舒缓、宣泄、抚慰的功能,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紧张和内在焦虑的作用,非主流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善恶模糊、张扬个性对大学生会产生误导和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大学生社会道德认同感减弱、自律意识差、急功近利、责任心弱、思想混乱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不利于社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因此,要把积极向上、具有历史沉淀内涵的文化建设带进社区。
除了学生社区本身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之外,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到,大多数高校都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比如举办“公寓文化节、精神文明宿舍演讲比赛、板报比赛、室内装潢比赛”。但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系列活动,只是随机的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因受时间、学历及金费等原因限制,很少涉及甚至没有涉及交流类、研讨类等活动。针对这种现状,学生社区更应该整合学校资源,理顺管理,齐抓共管,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制度,依托学校各类社团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创造处能够引领现代文化的高品质的一些品牌活动,进一步凸显社区品位。
此外,为了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服务学生,高校的心理健康机构应该设在学生社区中。目前,也有一些高校已经实行了类似的突破,比如上海理工大学就把心理健康室设在学生社区中,更加方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良好的社区环境中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肖燕.高校学生社区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7):290-291.
[2] 王燕,董静.“以学生为本”构建服务型社区工作模式的探索—基于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中心的实证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08-110.
[3] 尚文勤,彭丹菊.基于学生社区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12-14.
[4] 张村峰,卞奇侃,蒋军成.基于“事故树—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10):100-105.
第一作者简介:姓名汪建刚、性别男、籍贯甘肃省甘谷县、所在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农大东路311号新疆农业大学,邮编830052)、科室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职务副主任、职称助教、最高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通讯作者,姓名王承武,男,汉族,湖北麻城,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政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