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性,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材中颇富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萃,都是作者“情动于中,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学内容中感受真、善、美,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散文教学 情感教育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但语文工具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极具思想与内涵的特殊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教师不能忽略情感教育。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文中或风起云涌或含蓄凝重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情思深厚、满蕴作者人生体验的篇篇美文。情感教育是贯穿语文教学过程的润滑剂、催化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适宜的情感教育,做到润物无声,使学生既能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收到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良好教学效果呢?这是所有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教学如何进行情感教育谈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以情燃情:即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以需要为媒介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良好的情感能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推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探索和追求真理。情感的激发和交融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情感教育是贯穿语文教学过程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以情燃情:即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以情燃情。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一旦“亲其师”就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学中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是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教师需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情感,在自己“入情”的前提下,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教育氛围,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
第二,品读悟情:品读精美散文,领悟美好情感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由认知、理解、评论、赏析四个过程组成,其中,理解是个关键所在。没有理解、缺少理解、错误理解,这是阅读的失败,同样,没有情感的阅读,也是失败的阅读。因为,没有情感的阅读,其认识是肤浅的,是不可能产生共振的,换句话说,没有情感的阅读,是不可能有真正理解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富辞美的优秀散文,尤其需要通过阅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领悟情感。就散文教学而言,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结合写作背景悟情感。文艺理论告诉我们评论作品要知人论世,领悟情感同样需要知人论世。文如其人,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以及创作动机,联系作品考察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阅读理解散文作品极为重要。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故都的秋》,可先让学生了解郁达夫当时身处日寇进逼华北的危急时代,满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故其笔下故都的秋色必然流露出深沉的忧虑和孤独之情。教学中联系历史,了解作者,倾注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这篇散文的感情特色,深入理解课文。如文章开头就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中把秋的"清、静、悲凉"渲染得淋漓尽致。通过有情感的细致阅读深入理解,使学生深刻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其次,透过文眼悟情感。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情感基调的关键语句,通常我们称之为文眼。因而,透过文眼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深切地感悟作者的真实情感。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糖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眼开头,抒写的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在写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阅读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矛盾心情,透过文眼,用情去感悟"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中夹杂的摆脱不了的淡淡的哀愁。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理解当时的朱自清。
最后,直抒胸臆悟情感。直抒胸臆是作者表达情感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散文作品,作者的情感就是通过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当然,有些作者在作品中宣泄的情感与我们的学生有些距离,还需教师引导,把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起来。如《指南录后序》的教学,全文以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文中的第四段则以直抒胸臆为主,又历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饱含着作者文天祥强烈爱国情感,教学中可重点切入。"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仰面长叹,声声催泪,是不堪回首往事的悲歌,是悲愤情绪最深沉而又最强烈的宣泄,教师要掌握契机,用作者直抒胸臆的情感,叩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入情,就会带动学生入情,就可让学生在作者的直抒胸臆中悟出真情。
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小觑的重要内容,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伟大的中国梦才可能尽早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既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明白事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情感脉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到润物无声,才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邮寄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新一街16号院平顶山市第四中学(467091)
?潘瑞丽13461107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