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白阳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白阳
[导读] 大面积混凝土在正式进入施工之前,所需要经历的必要过程便是对原料的筹备和选用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当下城市化建筑的施工也普遍呈现出规模化和集中化的特点,自身的工程总量和施工重量大大提高,这也就意味着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和铺设也自然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由于自身规模较大,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各种问题,因此要着重把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改善。基于此,本文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分析了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探寻针对性的施工技术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1)温差裂缝。温差裂缝是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的温差过大产生的裂缝。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过大。温差的产生主要有三种情况:①在混凝土浇筑初期,这一阶段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形成内外温差并导致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的温差过大产生裂缝。②在拆模前后,这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下降很快,从而导致裂缝产生。③情况是当混凝土内部温度高达峰值后,热量逐渐散发而达到使用温度或最低温度,它们与最高温度的差值即内部温差。这三种温差最严重的是内外温差。2)安定性裂缝。主要是由于水泥安定性不合格而引起。本工程基础的截面尺寸较大,在混凝土感化期水泥消化过程中温度增高,使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内外温差产生的温度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应力,容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因此,本工程的基础混凝土施工除了满足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等要求外,主要应解决好控制温度变形的发生和开展。3)成分收缩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成分组成以砂石、水泥及外加剂为主,各成分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在具体施工中,相关工作人员对混凝土成分、成分使用量的把控直接影响着整体的施工质量,不同配比下不同成分所出现的收缩现象存在不同。例如,在前期的混凝土成分调配环节中,水泥的石膏比例越低,后续的整体混凝土收缩现象便越严重,混凝土表面的开裂概率便越高 ;整体配比中水泥使用量越多,后期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的收缩现象便越明显。
         二、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1.准备阶段材料控制
         大面积混凝土在正式进入施工之前,所需要经历的必要过程便是对原料的筹备和选用,这是打造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物质保障。由于建筑自身的工程量较大,规模较大,因此不同施工环节所需要搭建的大面积混凝土结构也存在区别。这也就意味着相关主体在进行原料的选择上要具有针对性和侧重性,要根据不同施工环节的自身特点来选择相应的原材料。与此同时,材料员在选购的过程中也要意识到混凝土配比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具有多样性,包括水泥和沙石等等,因此要保证每一类原材料的质量都能满足混凝土浇筑的具体需要。施工主体在原材料正式进场之前,要对原材料的基本信息进行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包括原材料的供应商资质,原材料的质检合格报告,原材料的运输方式等等,要保证原材料后期的具体运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2.配制混凝土的标准
         工作人员在确定了工程的强度等级后,才能配置混凝土材料,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施工,防止造成重大工程事故。在配置混凝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密切联系现场实际情况,计算配置比例,在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调整方案,不断增强配比的精准度;其次,选择细骨料,在建筑工程混凝土制作当中,选择细骨料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为了提高混凝土质量,要选择天然砂石作为原料,成本较少,性价比较高。然后需要选择一些级别较高的碎石,将碎石的含泥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然后进行搅拌工作,为了能够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应该降低水泥的使用量,还可以,在混凝土当中添加适量的减水剂和煤灰,避免材料产生化学反应,降低温度,保证现场人员的安全。在最后选择水泥时,要采用矿渣酸盐水泥,这种水泥可以放慢风化过程速度,具有控制温度的作用,为工作人员配制混凝土提供了有利条件。


         3.合理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搅拌
         搅拌环节的工作质量影响着最终的大体积混凝土质量,在搅拌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所需的原材料较多,原材料的投放量、投放时间及搅拌时间值得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和及时把控。在此因素影响下,施工团队应指派工作经验丰富、职业技能强劲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该项工作的指导和操作,根据工程需要计算搅拌环节中所需的混凝土各项成分的数量。大体积混凝土的搅拌工作,对材料数量、特殊外加剂等因素影响,其搅拌时间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较长,工作人员应做好搅拌环节的时间安排,安排合理的交接班时间,以保障搅拌工作的可控性。
         4.温度控制施工技术
         1)正式进入施工程序前,应当将材料进行冷却,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施工环境中,更要做好预冷工作,这可以适当降低浇筑时的基本温度,使得其低于最高温度要求,有效降低温度悬殊状况。水泥、骨料、水、钢筋等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基本原料,要做好原料的现场堆放工作,结合不同原料的温度属性、形状等要素分别堆放,如果高温天气较为突出,可以考虑搭建冷棚,并组织专人定时对材料进行浇水,起到降温的效果。2)在浇筑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覆盖外在保温层,从而将温度应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种方法操作较为便捷,无需投入过多的成本,但是其却契合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的产生原理,可以有效防范温度裂缝。考虑到最大程度降低时间、设备投入的需求,可以利用计算机设备,结合施工现场的天气因素、工程的整体安排等,提前进行仿真模拟,从而决定最优的保温组合。
         5. 振捣施工技术
         混凝土的振捣为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每个浇筑带配备 N 台插入式振捣器,根据自然形成的流淌坡度,分前、中、后布置振动器。因底层钢筋间距较密,振捣负责混凝土流入下层钢筋底部,确保下层钢筋混凝土的密实。夜间施工中要有足够的照明保证可以看到底层钢筋。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宜将振动棒上下略有抽动,使上下混凝土振动均匀,每次振捣以使混凝土表面均匀、平整泛出灰浆;不再出现气泡、不再有显著沉落为准。振捣时,避免碰撞钢筋、管道、预埋件等。振捣棒插点采用行列式的次序移动,每次移动距离不超过混凝土振捣棒的有效作用半径的1.25倍。振捣操作要“快插慢拔”,防止混凝土内部振捣不实;要“先振低处,后振高处”,防止高低坡面处混凝土出现振捣“松顶”现象。
         6. 加强混凝土维护
         混凝土浇筑的完毕并不意味着整体施工的结束,要想真正地保证大面积混凝土在后续运行中减少事故的发生次数,就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维修和养护。施工主体应当在混凝土浇筑完毕的10h之后对其进行养护,并且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施工主体应当定期对混凝土的表面结构进行检查和分析,若是发现混凝土表面结构的水分含量较低,有产生开裂的风险,就应当及时对其进行水利方面的养护,其余的养护方法要视情况而定
         结束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也具有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工期进度的停滞,也会为建筑工程质量埋下较大的威胁。因此,建筑企业必须组织专业的施工人员,把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要点,严格遵循施工的基本程序与标准要求,做好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切实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丽.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31):22-23.
         [2]杨煜.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30):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