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镇化建设的时代应对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6期   作者:曾宣浩
[导读] 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把“新型”的内在要求把握好
         摘要: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把“新型”的内在要求把握好,按照“城乡融合、生态宜居、特色互补、内涵提质”的总思路,把城市建设得更像城市,把城镇建设得更像城镇,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方向是高质量,要处理好人口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的关系,城区与农牧区、社区的关系,精明增长与精明收缩的关系,空间布局与时间排序的关系,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融入大局与坚持自我的关系,使城镇化建设符合时代要求。
         关键词:浅析城镇化建设的时代应对
         1城镇化建设内涵
         城镇化是在我国传统城镇化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主要目标是破解传统城镇化阶段积累的诸多经济、社会弊病,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破解经济弊病,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为新型城镇化赋予的涵义不尽相同,但在理论方面存在普遍一致的看法,即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驱动力,以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为辅助力,着重解决现有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优化城镇空间格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调整现有经济结构,确立新兴支柱产业体系,建立现代化农业体系,实施内涵式和质量型发展方式,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
         2.1思想观念陈旧,城镇规划品位不高
         人们的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墨守成规,视野不宽;不善运作,缺乏创新发展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规划相对超前,特色不足,结构陈旧。二是,思想品味落后,活力不足,城镇建设落后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公共设施配套落后,发展速度缓慢。
         2.2城镇功能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大部分县区经济欠发达,城镇规模偏小,历史欠账多,市场化运作模式不成熟等原因,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的吸纳集聚能力,使城镇在生产要素引进、产品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同时,也使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难以达到预期,使产业结构难以优化、提升。
         3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时代应对
         3.1城镇规划面向未来、具有战略眼光
         城镇化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考虑城镇的能力和容量,为未来的发展预留发展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城市规划工作应该具有完整性、长期性、前瞻性。此外,资源配置和合理用地的宏观调控是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长期计划。
         3.2更新发展理念,科学引导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先进的科学发展理念为核心,扎实推进城市化的建设。实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把城市化发展速度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此外,它强调了城镇的整体发展规划,城市化体系的发展,大小城镇的建设,从而提高了城市发展的整体实力。
         3.3以人为本,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实现城市发展依靠人民,城市发展服务人民,发展成果分享于人民。形成合理的城乡一体化体系,使农民优惠平等、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
         3.4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建立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做好城镇内外交通衔接,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路网体系,大力推行街区制。

大力发展城镇公共交通,推行市场化运作,完善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统筹城镇地上地下规划建设,积极规划建设轨道交通,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以建设生态城市和海绵城市为目标,建设完善的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等处理设施。开展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3.5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
         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人口流入的最大吸引要素。而且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模式的深度变革,生态环境对于创新要素的吸引力会逐步增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提出打造中部绿心,实现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着力于建设人民向往的园林城市,这不仅要求进行城市空间的系统化布局,打造生活、生产与消费一体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同时根据中小城市的内涵发展模式,城镇化发展模式上应确立紧凑型城镇的建设,结合城轨交通,注重城镇人口密度的集聚。要发挥社区的功能,倡导居民树立低碳消费,低碳出行的创新理念,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打造城市低碳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居民生活服务,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引擎;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当中,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新能源新材料的推广,进一步打造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多方位的改善创新环境,吸引创新人才的流入,创新要素的集聚。
         3.6创新发展,与文化互融
         城镇作为城乡沟通的新桥梁、人员流动的聚散地,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在此发生交汇融合,探索出多种新型文化模式。首先,传统文化结合新科技方式得到更广而多类型的传播方式。社会飞速发展给传统乡土村镇带来的冲击,信息化、智慧化技术给传统的乡土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社会物质变迁带来的改变通常也是不可逆的。利用现代科技,对城镇产业进行改革开发、引进新型生产技术、学习核心科技技术,结合智慧信息手段,利用APP、智能监控、数据收集等多途径与手法创新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方式。其次,新旧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逐渐形成小城镇独特文化。人员的流动会带来新的、多类型文化,这种文化融入到村镇居民的生活中,就有可能使之发展成为自己的独特文化。城镇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是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现代社会发展使得交通的可达性大大提高,人口迁移与交流也不似从前一般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重视新鲜文化的吸收融入,也成为特色小镇乃至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寻求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不是恢复到刀耕火种或男耕女织的原始生活中去.
         3.7以社会资本优化推进城镇化发展
         (1)优化地方社会资本,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可持续的健康推进。社会资本是指信任度、社会网络关系、社会组织的综合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地方的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社会资本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地方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和吸收能力,进而促进产业的立足和集聚,有利于结构创新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同时,社会资本优的地方更能带来经济的繁荣,经济的增长又直接会带来人口的流入,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提升城市的整体价值。(2)比较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一个地方的社会资本是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外来企业入驻的最重要因素。企业考虑的不仅是投资回报率,更注重的是风险性。更好的社会资本,能带来更优的投资环境,更确定的投资预期。因此,在优化社会资本上应不遗余力,引入负面清单,按五大发展理念,把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同时,发挥企业的自主能动性,真正做好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新型的政商关系。
         4结语: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转型期,明确未来发展趋势,完成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让广大城乡居民参与城市化建设进程,分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不仅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且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邢新颜.农村经济如何在城镇化策略下实现快速发展探究[J].知识经济,2019(34):17+19.
         [2]白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体的创新发展[J].中国住宅设施,2019(11):8-9.
         [3]龚德坤,许泱.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33):125-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