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行业是一个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行业,涉及的专业施工技术较多。其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是一项基础且重要的技术类型。在采用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过程中,因基坑情况较为复杂,很可能面临较大的施工难度与施工风险,进而导致建筑基础工程质量不达标。由、此,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应注重对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施工技术加深研究,并在不断的施工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适应性强以及灵活性强的专项施工方案。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及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及实施
引言
对深基坑进行支护施工,需要施工人员充分了解场地情况,并严格且精细化地进行相关点位监测,才能保证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具备顺利和安全开展的前提。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管理人员在管理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时,要采取加强基坑监测、预防地下水可能产生的影响、加强基坑周围地面保护以及严格避免出现极限状态等方式。同时,针对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管理人员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以适应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实际质量把控需要。
1、工程概况
某工程项目位于某市的商务核心区,工程总建筑面积93950.98m2,其中地上67287.46m2,地下26663.52m2,设计有两层地下室,基坑长173.3m,宽115.8m,因原始地貌高低不一,基坑深度9.9~12.10m,场地三边临路,另一边为二期用地,现为空地,施工环境简单。
2、深基坑支护的特点及监测目的
2.1深基坑支护的特点
深基坑支护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建设工艺和形式,能够在房屋建筑、地下工程、桥梁工程等项目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保证建筑工程主体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深基坑支护工艺进行的过程中应当完善自身的监督监管机制,确保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由于这项工艺的建设成本较高,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协调众多设备、人员、材料等基本因素的使用情况,提升整体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2.2建筑工程中基坑工程监测目的
基坑工程是基础工程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建筑或结构的地下部分施工时挖基坑,施工降水和周围包围的同时,对基坑进行四面监视和维护,确保正常安全施工的综合工程。通常在深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利用相关设备等,或全面了解周边建筑物、土体、道路等周边环境和支撑结构的变化,重视土地的应力、沉降、裂缝等,这就是深基坑开挖监测技术。在挖掘之前,首先要掌握土体的位置力学,掌握各种行为方面,进行监测,通过大量的地面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分析调查结构和预期现状。同时,有必要结合原来预想的想法研究设计成果,结合当前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因此,有效地预测下一阶段的工程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
3、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及实施
3.1监测点的布设
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BJ53/T-67-2014及该工程设计要求、周边环境特点等布点如下:(1)支护结构竖向、水平位移监测点安装于冠梁顶部,沿基坑周边布设,重点布设在基坑四角、阳角处、基坑中部,点与点间的水平间距不大于25m。依据此原则,该工程基坑围护墙顶部竖向位移共布设23个点,编号为JK1~JK23。(2)基坑坡顶顶部竖向、水平位移因基坑坡顶顶部有2.5m的放坡,为监测这部分土体的变化,在坡顶部与支护结构监测点相对应的位置也设置23个编号为P1~P23的监测点。(3)周边道路竖向、水平位移。在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道路及地表上布设了42个监测点,编号为DM1~DM42。
(4)周边管线竖向、水平位移。针对该项目周边管线特点,将监测点位安装于检查井的侧壁上或利用检查井内的阀门开关进行监测。如检查井之间间隔距离较长则采用间接法观测,即沿管线走向在地面安装竖向位移监测点来观测管线周边的土体变形情况,根据土体变形情况来分析管线的变形情况。该工程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共布设15个监测点,编号为GX1~GX15。(5)土体深层水平位移。该项目主要观测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埋设采用钻孔法进行安装,钻孔直径约13cm,根据该项目基坑开挖深度及支护桩深度确定成孔深度为17m,测量深度为16m。监测点分别布置在基坑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点与点间的水平间距不宜大于50m,根据此原则,该工程基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观测点共布设11个点,编号为SC1-SC11。(6)地下水位监测。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位埋设采用钻孔法进行安装,钻孔直径约13cm,根据该项目地勘资料,坑外地下水位监测成孔深度为11m,滤管长度为2m。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沿基坑、被保护对象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设置。该工程基坑外水位观测共布设11个监测点,编号为SW1-SW11。(7)锚索内力。锚索内力监测点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布置监测点。针对该项目特点共安装18个监测点,编号为NL1-1~NL9-1、NL1-2~NL9-2。安装过程中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
3.2避免出现“极限状态”
对深基坑进行支护施工时,施工人员和施工技术管理人员都要高度关注可能会出现的“极限状态”,常见的“极限状态”包括基底移动、土体整体失衡以及挡土部位承载力被削弱等。对于建筑深基坑支护结构而言,一旦发生以上极限状态情况,无论是支护结构本身,还是深基坑,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可知,挡土部位出现变形是最为常见的“极限状态”。因而,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应提高对该问题的重视。建议现场施工人员选择合理的支护结构,当深基坑不深时,可以采用土钉、锚杆结构;当深基坑较深时,可以采用地下连续墙、单道或多道内支撑等形式,确保整体工程质量达标,防止发生极限状态。
3.3地下水治理
深基坑施工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对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协调设计,设计人员应当进行实地考察和整体预算,保证排桩钻孔灌注桩结构等能够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进行,尽量避免在工艺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故障和问题。
3.4基坑监测设计方案优化
在确定了深基坑工艺的建设基调和整体进程之后,应当针对其中的每一项环节都进行详细的整合和研究,检测其中的工艺是否能够满足当下国家的标准和规定。需要进行检测和排查的项目有支护桩、支撑结构、地表结构、毗邻建筑结构以及地下水。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应当保证测量的结果和流程都能够满足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当下在行业中选择的测量形式是精密光学测量和水位孔测量,能够保证测量结果的真实有效,对周围建筑物及道路稳定起到的保护作用,奠定良好的工程建筑基础。
结束语
在当下的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已经逐渐得到了深化的改革和应用,能够为我国的工程建设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提升了我国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在进行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应当结合施工位置的具体情况有效地进行工程设计和整体布局,保证工程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工程建设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烝.试论如何审查深基坑施工方案[J].建设监理,2019(12):70-72.
[2]潘伟杰.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研究[J].居舍,2019(35):72.
[3]张慧.关于建筑工程中基坑工程监测分析[J].居舍,2019(35):78.
[4]黄建华.深基坑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安全监测探讨[J].河南建材,2019(04):264-265.
[5]刘鹏,孙琳.基坑支护方案的比选及施工难点分析[J].建设监理,2019(07):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