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学是初中阶段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创新力、创造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从基础教育开始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则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对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探究,以期对推动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有所助益。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造力;教学实践;培养策略
创造力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力是人类的基本潜能,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讲,加强创造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其智力开发,提高思维品质,为创新探索意识与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讲,创造力是衡量人才素质的关键指标,是一个国家实现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基于此,在基础教育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推动国家人才素质的整体性改善。化学是初中阶段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为学生构建便于创新思考以及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有效激发。
一、注重兴趣引导,奠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个体能够形成强大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并在探索中享受创造的乐趣。基于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对化学课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实现创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学科的时候,必然会形成畏惧甚至抵触心理,教师这时应根据入门教学的基本要求,将兴趣作为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的钥匙,打破学生对理科课程的思维定势,从更加新颖、生动、有趣的角度让学生观察、思考化学世界。例如在“走进化学世界”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显微镜下的化学物质以及化学实验过程,其中硫酸铜晶簇的显微照片中能够冰蓝色的晶体,仿佛水晶一般美丽、高贵;硝酸银和氯化钠生成氯化银的过程像烟雾缭绕魔幻世界,热成像的过程像一簇热烈的花苗等等。这些微观的画面像电影特效一样震撼、美妙,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中体会到了化学世界的神秘与美丽,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在探索、描述、解释化学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创造性的思考。
二、构建开放环境,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像是创造的先决条件,是灵感迸发的心理基础。没有了丰富的想象,创造也就无从谈起。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严密的实验过程、严谨的知识阐述似乎让这一学科与感性的想象毫无关系,但是在化学世界的探索中,创造力是无处不在的,而创造的过程需要想象的支撑,个体只有在头脑中形成了对未知世界的基本想象,才能够摸索到知识的大门,并依靠思维能力形成创造性的想象,进而实现对知识的科学探究。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课堂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想象:第一,注重知识呈现过程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让学生从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中解脱出来,在直观、鲜明、生动的化学实验或展示图表、模型中形成感性思考,并由此形成合理联想,为想象积累表象素材[1];第二,注重类比方法的引入,利用相似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并准确描绘脑海中形成的化学图像,让化学物质的生成过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创造性理解知识的能力;第三,在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之间建立联系,不仅要从宏观的化学反应中提炼化学知识,更应该想象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从而探求化学的本质。
三、加强问题引导,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有效启发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创造力形成的前提。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质疑能力一直受到忽视,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提问的主动权,“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让学生失去了主动质疑、自主思考的机会,只能沿着教师的思维获取知识;此外一些教师为控制教学进度,忽视学生的提问,让学生逐渐在教学培养中“失语”。
针对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应主动扭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让问题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沟通的纽带[2]。例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预习以及相关经验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最后实现对知识的自主探索;此外,教师还应该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弥补学生问题中的不足,点拨学生的讨论过程,让学生对空气的成分,氧气化学特点以及如何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等重难点知识实现自主探究。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成为解答者,更成为提问者,进而在问题探索中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四、打破思维定势,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的方向,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方法及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关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教学习惯,根据教材对固定的知识结构进行讲解,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单向思维方式,从条件出发,利用化学概念、公式等推出结论。这一思维过程长期以往会形成思维定势,即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能够按照教师的思路或者课本的内容进行机械分析,而难以从新颖、独特的角度思考问题。思维定势不仅会影响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更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针对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通过教学引导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脱离生搬硬套的思考模式,实现对化学问题的创新探索[3]。例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引导学生从发散的角度思考碳的氧化物在合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据此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此外,还可以将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中来,从生活常识入手,对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相关知识进行发散思考,从而锻炼创造性思考能力。
五、加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锻炼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做好演示实验,利用演示过程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深入观察化学反应,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让学生的感性思考逐渐过渡到理性思考,例如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实验中,教师利用酚酞试剂与石蕊试剂的变色实验,让学生直观体验中和过程。其次,根据学生特点,将探究实验落到实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应着重对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亲自设计与亲身试验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转变,并根据实验中各种可能情况进行检验与分析,从而让学生在引导、点拔中获得自主思考空间。再次,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创造性,在实验中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避免统一化教学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对学生提出的富有创造性的问题给予尊重,并设计实验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最后,鼓励学生动手设计生活实验,在生活中探究化学知识的应用。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严谨的化学知识,丰富的化学实验为学生的创造力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应将学生作为主体,注重兴趣引导,构建开放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鼓励打破思维定势,优化实验设计,从而挖掘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学科知识,更能够打破思维局限,实现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小克.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7):196-198.
[2]王绍选.激发兴趣,创新教学——浅析初中化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8(17):79-80.
[3]高明,杨伟红.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5):102.
作者简介:
(姓名:樊兆云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0年1月16日 籍贯: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
学历:本科 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初中化学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GS【2018】GHB3315)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