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困境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期   作者:石忠耿
[导读] 当前的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主要面临着两大难题: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导致其成为了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
        摘要:应用题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应用题教学法主要的问题是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结构固化,忽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类型过于封闭、仅仅重视学生逻辑思考能力。本文分析研究了提高应用题的开放性、设计生活化的应用题、用文字语言表达问题、注重分析题目结构等几方面,希望可以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解决措施
        引言:
        当前的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主要面临着两大难题: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导致其成为了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这两个难题长此以往的发展,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应用题的心理,进而引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恐惧,阻碍了学科质量向上提高。教师再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往往采用题海战术,大量练习应用题会让学生产生疲乏、厌倦情绪,无法从根本上走出教学困境。教师要从应用题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出一条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分析题目结构,培育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学生掌握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解题思路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有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解应用题时的问题并不是解题比例,而是不能正确分析假设认知活动。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相比,成绩差的学生不能对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与过程状况做综合分析,这代表着两类学生在分析题目结构的过程里有着本质区别。找到解法是解应用题的关键步骤,就是指学生在题目与条件之间发现某种关联,通过研读题目、剖析已知条件、深挖隐含条件,分析其中的关联来完成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尽量通过可观察、可测量的解题方法使应用题教学外显化,让学生观察到解题的每个步骤,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解题思维,最终建立系统的应用题解题体系。
        二、提高应用题的开放性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简单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高年级学生养成解决应用题的正确思路,教师可以提高应用题题目的开放性,有意识的推动学生逻辑思维向深层延展。开放性应用题具体来讲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把应用题中完整的条件和问题出示出来,而是出示其中一些关键的条件,让学生根据这些关键条件推测出其中的隐含条件,对题目进行补充并且分析作答,重点为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补充隐含条件时会因人而异,不同学生挖掘出不同的隐含条件,不同的隐含条件使解题方法和解题结果多样化。
        三、问题内容生活化,呈现形式多样化
        教师在筛选设计应用题时,要注意题目当中的素材是否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关联。题目素材是学生熟悉的、理解的,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出学生的学习潜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在设计题目时,要打破传统的文字表达形式,文字表达有很多局限性,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题目添加适当的配图,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解题习惯
        在讲解数学应用题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的重点条件,分析和思考条件背后的意义,进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和思考,把解题过程一步一步写在本上,明确每一个步骤的意义,在脑海中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例如,当遇到要计算两地距离的题目时,在一条笔直的马路上种着三棵树,第一棵树和第三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十千米,从第一棵树到第二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到第三棵树距离的四分之一,提问第一棵树到第二棵树之间的距离有多少?在讲解这道题目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根据要求画示意图,引导学生画出第一棵树和第三棵树之间的总线段,并且把之间的距离标注出来。作图完成后让学生再次审读题目条件,把第二棵树的位置标注出来,看图做出解题答案。这种解题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明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长此以往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五、鼓励学生自编应用题目
        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已有的应用题自行编写题目,再对题目进行分析计算。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了解应用题的题目结构,学会站在出题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明白出题人的目的,在编写题目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各个素材之间的数量关系,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有这么一道题,购买十根铅笔需要五块钱,那么购买十五根铅笔需要多少钱?在给学生讲解这道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计算出一根铅笔的价格,根据每根铅笔的单价计算出十五根铅笔的价格。在讲解完这道题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积累来编写一道类似的题目,学生编写的过程中会加深对该题目类型的理解掌握此类型题目的本质内涵。在编写题目时教师可以做相关指导,避免题目涉及到不符合思想道德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还要注意题目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连贯性,体现出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
        结语:
        小学高年级中的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教学工作的难点,为了切实将应用题教学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采取必要的举措提高应用题教学水平,完善现有的教学机制体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与综合素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和挖掘题目的内涵,使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应用题教学中得到实现,进而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华.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
        [2]李素萍.刍议如何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以及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