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状剖析及培育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作者: 刘森
[导读]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摘要】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逐渐淡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现状的剖析,分析其内在原因,并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探讨了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路径。
关键字:大学生 艰苦奋斗 培育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艰苦奋斗是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关系到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新时期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引导大学生形成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现状
(一)生活上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经济的发展使得生活水平提高,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好多学生生活优越从小没吃过苦,浪费水电,浪费粮食等现象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其次,许多学生贪图享乐,在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很多学生觉得家庭条件好,就沉醉于消费各种奢侈品,衣服要买品牌的,鞋子要品牌的,各种生活用品都要买品牌的。很多时候衣服和鞋子还没穿旧就换新款了,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此外,很多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便被父母宠溺几乎没有做过家务。很多学生在学校连打扫寝室卫生,整理内务这种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或者懒得做。很多学生常常窝在寝室没日没夜的玩游戏,就餐时连餐厅都懒的去,直接点外卖。
(二)学习上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当代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还着重体现在学习上,很多学生喜欢睡懒觉,上课踩点到,迟到的现象严重,在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的同学也很普遍。对于课外的作业,好多学生上课没有听懂,能在课外查阅资料,或请教同学最后自己完成的寥寥无几。很多同学直接抄袭同学作业,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对于考试,大部分同学都抱着60分万岁,61多余的心态认为过线就够了,缺乏积极进取的心态。此外,对于诸如数学建模,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很多同学因为惧怕难度,对于这些提高学习能力的比赛敬而远之。
(三)思想上艰苦奋斗精神淡薄
第一,表现为很多大学生甘于现状缺乏明确的理想和目标,许多大学生觉得上了大学就是已经“上了船”便过起了浑浑噩噩的生活在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其次许多大学生缺乏艰苦奉献的精神,在他们日常生活学习中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贪图自身的安逸,做事怕苦怕累,很少学生有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利益的精神。
二、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对孩子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缺失
          家庭对孩子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当代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家长自己从前吃过苦,便不想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便在物质上竭力满足于孩子的需要。往往孩子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而且对孩子的消费习惯也不加约束,导致孩子缺乏对勤俭节约的体会,影响他们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
(二)学校对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养不足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高校忽视了对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许多学校对学校奋斗精神的培养不够重视,开展的相关活动也不多,很少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活动,使得学生无法深入接触社会,体验劳动的辛苦。

另外,高校对于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效果欠佳,很多高校奋斗精神教学内容陈旧,且不贴近于事实,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共鸣,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社会享乐主义的影响
          社会物质经济的发展给享乐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享乐主义在生活上表现为“及时行乐”,“不要活的太累”这使得他们的精神世界被颓废萎靡的思想占据,艰苦奋斗的精神早被他们抛之脑后。享乐主义奉行人生在于享乐,其目的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一种利己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本质上是对立的。
三、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策略
(一)发挥高校对学生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主要渠道,要注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育人作用。在思政课中融入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内容,比如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国情教育等。其次,注重文化育人的作用,注意对校园文化的构建,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比如在学校树立艰苦奋斗的革命先烈的雕像,开展艰苦奋斗演讲比赛等等。此外,要注意实践育人的作用,学校积极开办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金工比赛等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比赛中体会到奋斗的意义。另外创新创业实践是培育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方式,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提升自己的奋斗精神。
(二)家长要转变教育模式教育理念
          家长是对孩子影响很深远的一位老师,对孩子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家长要注意转变教育理念营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首先,家长要改变过去那种对孩子“百依百顺”的态度,不要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来培养。要鼓励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适当的分配家务给孩子,其次要注意培养孩子自主独立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另外,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最后,家长还需注意多和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情况,在孩子面对困难望而却步时给孩子鼓励,树立孩子的信心,让孩子不断在困难之中磨练自己,使得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烙在孩子的心中。
(三)营造艰苦奋斗的社会风气
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因此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首先要树立社会艰苦奋斗精神典范,让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学生。第二,积极开展社会各群体学习艰苦奋斗精神的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参观革命圣地,开展艰苦奋斗精神主题演讲或讲座的形式开展学习相关活动。最后,要注意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媒体要积极的宣传新时代艰苦奋斗的精神,抵制享乐之风在社会的蔓延,形成全民讲奋斗的良好之风。
四、结束语
虽然时代在不断的变化,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大学生成长重要的法宝。对于现如今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现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共同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继承人。



参考文献:
 [1]王宁,冯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对大学生创业的启示[J]新西部, 2017(12):96-97.
 [2]周亚军铁军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优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10):147-149.
 [3]张颖.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研究[C].东北师范大学,2018.
 [4]王云.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C].长春理工大学,2018.


邮寄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
收件人:刘森
电话:13320147025

作者简介:刘森,男,汉族,江西,在读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