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械制图》是学习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基础课,本文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手脑并用的趣味练习三方面来探讨《机械制图》这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技巧。
关键词:图样;兴趣;空间想象力;多媒体教学;手脑并用
图样是交流传递技术信息、思想的媒介和工具,是工程界通用的技术语言。《机械制图》是学习这门语言的一门课程,它主要培养学生看图、画图、空间想象力和应用能力。作为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现代新型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职业院校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机械制图》这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技巧。
一、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能推动人们去追求某种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机械制图》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对它充满了好奇。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在上第一节课时,老师可以事先多准备几张具有明显形状、位置特征组合体的图样,并配以实物,在介绍了图样知识及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由图样找实物,或由实物找图样,并讲出理由和根据,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和跃跃欲试的求知心理。
2.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保持学习兴趣
采用分组协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来。如在选择零件的表达方法时,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每一组里都有优等生和差生。给每一组同学发放一样的实物模型,老师适当引导,优等生帮助差生,大家通力协作,确定每组的最佳表达方案,在课堂上形成和谐互助的教学氛围。
二、采用科学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建立空间想象力
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识图能力,影响这两方面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空间想象能力。
1.通过自制模型加深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一种善于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能有丰富的形体想象能力。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制作过程中加深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清晰的空间概念。通过自制一些简单的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空间想象力。
2.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UG、Solidworks、CAD等造型软件被广泛地运用到制图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视图变得直观,使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率。多媒体的形象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较快地建立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绘图能力,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到实习车间现场参观增加感性认识
除了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外,还可以带学生到实习车间现场进行参观了解,增加对实际机器零件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建立空间想象力。在制图的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生产中的实际图样让学生进行读图的练习,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通过练习来强化立体思维能力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有能力,能力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形成。《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画图是《机械制图》特有的实践教学。通过画图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更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应用过程。
1.手脑并用的练习
教学实践证明手脑并用的练习是强化立体思维能力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如在螺纹紧固件的连接画法,可将螺纹连接的各个零件事先用AUTOCAD画好后分别打印出来,将图形发给学生后,让学生用剪刀沿图形的轮廓将图形剪下,再将螺纹各紧固件按装配顺序粘贴在一张白纸上,螺纹紧固件的连接画法就形象地展示出来了。通过这种手脑并用的练习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立体思维能力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趣味练习
大量的练习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要让学生喜欢做练习,就需要增加解题的趣味性。老师可以结合其他课程,选择一些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关的学科,将练习与兴趣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机械制图》这门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好课程的信心,运用科学有效、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建立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并通过手脑并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技能。
参考文献
[1]金大鹰.机械制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钱可强.机械制图[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刘魁敏.计算机绘图AutoCAD2008[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罗卓书.AutoCAD2004中文版培训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5]江洪.Solidworks2007基础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