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安全教育要求,鼓励各地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开发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初中安全教育课程建设进行探析,为开发规范化的初中安全教育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初中
“以课程为载体开展安全教育”是教育部2019年9月对完善中小学安全教育机制提出的新要求。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安全教育课程对学校的安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学校面临着复杂的安全问题,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自我保护意识谈薄,学校、家庭、社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诸多因素威胁着初中学校的稳定和初中生的安全,因此,急需规范化的安全教育课程。根据课程规范化建设的要素,初中安全教育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规划课程实施,建立评价系统,从而构建规范化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一、初中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
安全教育课程在初中阶段刚刚起步,据调查,部分学校领导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课程建设的执行力度不大;一些学校对安全教育课程的定位不明确,对安全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通过走访发现,一些初中学校领导对安全教育存在以下误解:安全教育已经依托思想道德教育课实施,没必要专设课程;学生集会和班会课等时间都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必专设课时;学校的师资能力有限,无法进行安全教育课程开发,课程建设是上级主管单位的事;安全知识从小学开始反复学,初中生已经厌烦;学校每学期都有一次安全疏散演习,已经足够重视,初中学校的主要任务还是中考……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这是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与小学生相比都有较大提升,因此,初中安全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应该在小学的基础上更系统、更实用、更深入。让初中生学会更系统的安全知识,掌握更实用的安全技能,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应该是目前初中阶段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
鉴于新课程以“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理论”为依据建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初中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知识技能层面。学生能够了解系统的安全知识、信息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基本的安全知识体系。
过程方法层面。学生能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掌握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我保护技能、自救技能、沟通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
价值观念层面。学生应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生命意识和正确的安全观,从而整体提升我国民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形成初中生对社会安全的贡献力。
一、初中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
根据调查,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相对丰富,主要涵盖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安全、自然灾害、心理健康、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七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初中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认为本校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安全教育,按照内容排序依次是:社会安全教育96.9%,公共卫生教育 93.8%,意外伤害教育90.3%,网络信息安全教育84.7%,自然灾害教育83.0%。另外,92.9%的学生认为学校针对楼梯拥挤踩踏进行了安全教育,2%的学生认为学校还进行了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8.3%的学校进行了实验课和体育课安全教育、防鞭炮炸伤教育、反恐防暴教育。
作为一门课程,安全教育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地设置内容。鉴于初中安全教育的内容广泛,在调查梳理了小学安全知识版块的基础上,初中安全教育内容可以按照三个年级进行统筹编排,划分成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螺旋上升的知识系统。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模块。
自然灾害。包括雷电、暴雨、地震、高温、雪灾、冰雹、洪水、台风、海啸、干旱、雾霾、森林火灾、山体滑坡、沙尘暴、泥石流等。
社会安全。包括交通安全、人身安全、校园欺凌、敲诈勒索、抢劫、偷窃、绑架、诈骗、跟踪、性侵害、反邪教、恐怖袭击、法律常识、国家机密等。
意外伤害。包括溺水、踩踏、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煤气中毒、电梯安全、校车安全、运动伤害、实验课安全、化学事故、放射性污染等。
网络安全。包括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犯罪、网恋、远离网吧、网络综合症等。
心理健康。包括抑郁症、厌学症、恐惧症、电视瘾、游戏瘾、减肥、追星、暗恋、自私、发泄、冲动、谣言、同学关系、家庭沟通、心理调节等。
公共卫生。包括吸烟、喝酒、毒品、护眼常识、食品安全、正确服药、食物中毒、青春期卫生、黄色污染、空气污染、亚健康、传染病、艾滋病等。
急救常识。包括家庭急救箱、呼救常识、受伤急救常识等。
二、初中安全教育的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初中安全教育的课程实施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习惯培养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自救自护与帮助他人相结合;国家要求与地方实际相结合。从而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1.完善教学资源。包含教材开发、课时安排、设施设备配备、功能场所设置等。教学资源是开设一门课程的基础,各地各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宜的安全教育专用教材,制定合理的课时计划,配齐配足安全教育设施设备,设置专门的安全教育场所,保证初中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施,使初中安全教育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可持续发展。
(1)关于教材。安全教育的教材与传统教材不同,形式多样。可以是活页式教材、便携式指导书;可以是图片、漫画、视频;还可以是知识小百科、故事案例、网络微课。
(2)关于课时。学校一定要保证安全教育的时间,可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安排课时。还要安排必要的时间开展自救自护和逃生实践演练活动。
(3)关于设施设备。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安全教育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学生安全知识的获取主要靠教师的传授,学校没有合适的设施设备供给学生体验、实践。这样的安全教育怎么能实现让学生掌握各种安全技能的目标呢?因此,配齐配足安全教育的设施设备非常有必要。
(4)关于教育场所。符合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会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学习并掌握安全知识和生存技能,认识、感悟安全的意义和价值。正所谓“环境育人,潜移默化”,所以,安全教育环境的营造也是安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黄耀学.中小学安全教育课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9,13:73.
[2]汪莉,方芳.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与优化对策探析——以天津市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8,24:35.
[3]顾世如.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3,13:16.
[4]陈爱忠.走出中小学安全教育困境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