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读写结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创客小作家”课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作者: 肖章梅
[导读] 为更好地践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学生对写作、阅读等兴趣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为更好地践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学生对写作、阅读等兴趣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庆东原香山小学从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学有好榜样,玩出新花样”,开发了跨学科的读写结合课程——“创客小作家”,本文笔者以“创客小作家”课程为例,剖析了该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跨学科;读写结合;校本课程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至今,各地学校围绕课程进行创新,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目前小学基础课程设置以分学科教学为主,这有利于学生对单科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深入,但这种方式也会存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不够灵活的问题。如何整合碎片化的、教科书式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这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在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确定了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要素为框架的学生核心素养,同时也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了明确的指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宏观表述,学生素养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跨学科教学是在现有的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对学科教学起到补充和综合的作用。它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兼顾学生学情和学习需求,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做到科学规划课程、有序开发与实施。例如,芬兰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横贯能力”及由此衍生的“现象教学”,促进了芬兰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跨学科教学,使得芬兰的基础教育改革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通过跨学科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校本课程设计方向,也是新课改的趋势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跨学科教学有着对现有基础学科的补充和综合的作用,并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在跨学科教学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呢?笔者将以我校语文教学为基础开发的跨学科读写结合课程——“创客小作家”为例,从课程背景、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读写结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课程背景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作为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其内容和形式侧重于“听”“说”“读”“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阅读课和写作课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课程,没有结合在一起。这就导致学生阅读课形式单一,学生阅读效率低下,容易丧失阅读兴趣。此外,当下小学写作教学多局限在课堂,强调写作技巧,规定写作范围。容易陷入模板式、套路式作文的教学误区。写作课缺乏思考和创造力,“不知道写什么”往往是学生难写出好作文的根本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成为两大重点和难点。
        “创客小作家”则是有别于当下我国语文教育,特别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围绕着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模板式、套路式作文进行的教学方式。“创客”是指有好奇心又有探索精神的人,面对一个项目能做到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从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法,既能独立创作又能是团队合作。将创客的方式运用到学习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小作家”要做到的是打破那些写作套路,从而找到自由的、有想象力的、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表达。遵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改革思路以及中小学作文的教学及评价,从而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阅读、写作能力。
        “创客小作家”扩大语文教学的范围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即发挥了语言应用的实际作用,又用各学科知识提升了语言文学的范围。以阅读作为切入点,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从单纯的文学作品引入更多行业和领域。同时,阅读能有效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帮助儿童建立思辨能力、推理能力、反思能力。通过写作、绘画、演讲,多学科、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阅读和写作在学习和语言运用中是相互相承的,所以“创客小作家”不单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
        “创客小作家”课程,通过设立符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是一项需要学生主动完成的跨学科复合项目。在实践教学中,第一学期带领学生全方位了解“书”,从图书出版源头选题策划开始,包括涉及的人员岗位和出版中的各个流程,均由学生担任并完成。
        童话是每个儿童最早接触到的故事,是儿童最熟悉的故事。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他们的童话世界。重读童话,按自己的喜好重写童话,既是对生活的思考,也是儿童的成长方式。因此在第一学期的“创客小作家”课程中,我们借由童话故事入手,设立了全体学生8人一组,共同完成编写一本属于孩子自己的童话书(包括封面、6页以上内页和一个完整故事配插图)的目标,以此调动孩子的兴趣,开启主动创作。


        第二学期,我们将阅读范围进一步扩大,阅读内容涉及童话、科普读物、儿童文学等作品。每期一个主题由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或独立创作,学生作品要求也更加丰富多样,例如科幻小说、漫画作品、日记、科普短文等等均可。

        课程开发首先需了解学生基础情况和需求,在学校课研组中进行统筹与长期规划,最后确定目标。在新课程开设初期,我们首先安排老师统领课程进度,帮助学生适应课程。中期,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创作加以引导,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加大写作练习数量。后期,我们则选择中长篇儿童读物和名著,深入阅读,由学生自由选择写作方向,自由创作。
        三、教学方式
        本课程首先完成语文学科内融合,将阅读课和写作课融为一体。旨在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寻写作灵感。后续在作业点评中实现语言文字的教学融合。将跨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例如,我们选择图画书中的高水平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创作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的学生第一次尝试用漫画表达整个故事,有的学生擅长画画也积极将文字融合在画面中。从整合学科来看,本课程更看重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不需要设置标准答案。
        通过课程作业任务设计,将擅长写作与擅长画画的同学分配在同一小组,相互学习帮忙,在写作和绘画上各自都有提升。以兴趣为导向,作品更多赞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突破的勇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阅读品种的选择,将自然科学融入教学中,通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课堂活动以分组比赛、抢答、学生自愿分享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
        阅读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形成习惯,而写作也需要学生多积累、多练习。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密切相关,保护保持学生对阅读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高效的阅读写作,是制定评价方式的关键。因此,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进步和创新给予肯定。教学评价即是对学生完成课后阅读量和写作目标的一种肯定,也兼顾对完成效果的评价。课堂评价以学生参与度、思维创新和完成度为标准,重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思维创新,引导学生形成观察学习、理解探究、分析总结、自我创作的思维方式。
        评价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展开,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在面对未知事物前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探索求知的自信,并引导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在每一学期的“创客小作家”课程结束后,每学期学生完成作品均有很多创新和亮点,我们都会对实践基地内的小作家们创作的作品汇集成册然后再进行编辑刊印,作为结业礼物赠送给在实践基地内的每一位学生。第一学期的作品集——《童话童画》,第二学期的作品集——《阅读悦读》不仅是“创客小作家”课程的成果展示,同时也是学生最自豪的时刻。
        课程改革和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对现有课程结构的补充,也是对本校学生学情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校本课程整体开发周期长,在运用中根据学生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课程更能开发学生潜力,发挥学生创造力。将跨学科综合阅读写作课作为课程教学方向正是建立在学科教学基础上,结合本校办学理念——“学有好榜样,玩出新花样”的一次开拓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维.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跨学科教学的课例研究——以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5):248-249
        [2] 陈文新,贾彦琪.中小学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的动因、困境和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5):88-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