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作者:王菲
[导读] 在教师对小学阶段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应积极的进行家校共育策略的实施,以此更加有效、更加全面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摘要:家校共育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它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这两个教学形式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在家校教育合力形成的过程中,使家庭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助力,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及良好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师对小学阶段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应积极的进行家校共育策略的实施,以此更加有效、更加全面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阶段;良好学习习惯;家校共育;培养策略
        一、引言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倾向和意识形态,对于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为其今后的自我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坚持、循环反复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监督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努力下,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养成。
        二、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中实施家校共育策略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提高了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效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两种教育形式,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家校共育,教师与家长不仅在教育理念达成了一致,避免因教育理念不同产生教育效果抵消的现象,同时还能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对学生阅读、行为、书写、计算等方面良好学习习惯的给予监督与指导,从而提高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效率。
2.有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方面能使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更加端正,同时还能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毅力、性格特点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强化,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通过家校共育,教师与家长不仅能通过自身发挥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还能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三、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1.在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必要性的认知方面达成一致。在家校共育教学策略的视角下,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支持是促进实施效果的重要基础。

因此,在家校共育视角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双方应在认知层面达成一致,共同的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与学生家长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着统一的目标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应通过 及时的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对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将这一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贯彻到小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严格、反复的要求,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家长应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实现自身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独立的观念,从而更好的与教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给予支持和配合。
2.加强双方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过程的监督、管理。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对于自己的行为和意识缺乏自律性。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就需要给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监督与引导,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就需要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引导学生家长与教师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学校中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家中家长的持续监督,一定会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如在培养学生良好坐姿的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并当学生出现反复现象是,给予及时的提醒。同时教师还应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中,让学生家长了解教师的要求,从而在家中以同样的标准监督学生作业过程的坐姿。
3.转变双方的教育观念,重视言传身教作用的发挥。言传身教是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适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加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规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需要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一言一行对孩子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通过自己的良好习惯对孩子形成感染,促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在培养学生工整书写习惯时,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板书时,做到字迹清晰、书写工整。同时也需要家长为孩子提供表率的作用,在对孩子进行辅导时,进行工整的书写。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家校双方的熏陶中形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种行为倾向,能使学生更加自觉自愿的进行良好、有序的学习行为,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成长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通过家校共育教学策略的实施,来与学生家长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达成观念的一致,并通过通力合作来对学生进行全程的监督与引导,从而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养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粤嫦.家校共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J].教育视界. 2019(19)
[2]洪少平.家校携手 共育“科学”之花[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11)
[3]沙晓燕,杨雪.家校共育:从“面对面”走向“手拉手”[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