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叙事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宝库,历史上脍灸人口的诗篇,历代著名诗人的代表诗作,恰恰常常是叙事诗的名篇,例如乐府诗中的《焦仲卿妻》、《木兰辞》,杜甫的《三别》、《三吏》,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等,都是卓绝千古的叙事名篇。由于历史年代久远,与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有很大的距离,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中国古代叙事诗教学变得概念化、僵硬化。
戏剧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戏剧元素,将教学过程构建为戏剧过程,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叙事诗中的人物冲突,体会其戏剧化叙事的特点,同时也对其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有更深切的了解。这种教学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叙事诗有更深刻的感悟,学生在切身感受的过程中会对该叙事诗的主旨有更多感悟,从而达到活化语文课堂、解放学生的个体生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效果。
下面,我将运用戏剧教学法培训班第二、第三期学到的方法,融会贯通到中国古代叙事诗《卖炭翁》的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教学戏剧课例。
教学目的:
1、了解白居易的情况及创作背景。
2、运用戏剧教育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内部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卖炭翁的凄苦形象和“宫市”罪恶的揭露。
课时:一节90分钟教学戏剧语文课
课前准备:在一个相对空间较为宽敞的课室里,按5-6人的小组作为合作探究小组,学生坐成一圈。
教学过程:
一、热身游戏——“打招呼,说你好”
教师指挥学生可以在课室范围内随意地走动,并按照教师的指令,分“1、2、3、4、5”的声量级别和你身边的同学热情说“你好”,旨在教会学生使用适合的音量来交流和展示,同时也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融入课堂的效果,从而使接下来的流程顺利进行。
二、教师简单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
三、体验式诗歌感悟
.png)
1、根据诗句,简单说说卖炭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第一句的肖像描写“满面尘灰”、“十指黑”,分析出卖炭翁的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2、发挥想像,他的炭是怎样来的?
请四格漫画的展现伐薪烧炭的过程。
明确:小组分工合作,发挥想象力,把伐薪烧炭的过程分解成几个步骤,每人饰演卖炭翁的一个动作定格,形成四格漫画。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代入卖炭翁的人物角色中,充分感受伐薪烧炭的艰难和不容易。
.png)
3、请创作定格,呈现家中个人的想法。
人物:卖炭翁、妻子、子女……
明确:结合诗句,抓住心理描写“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作为全家经济命脉的炭制作完成后家中个人的想法,一人分饰一角,通过创作定格展现出来。教师在学生完成定格后进行思路追踪,要求每个人物角色说出对应的心理想法,从而检验学生是否能准确把握诗句的内容。此环节为了让学生在这个独特的生活横剖面、这样的场面中,迅速进入角色,通过凸显人物内心,更好地了解角色由外到内的特征,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表演的技能,同时又能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png)
4、以默剧的形式把卖炭翁被夺炭的情景展示出来。
人物:卖炭翁、宫使、配音,其余自由创作……
明确:这是整首叙事诗的高潮部分,也是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部分。结合诗句,一人分饰一角,参加表演的人保持沉默,只是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分别由另一名学生负责配音,创作出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的过程。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让学生调动创造性思维,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表演,如何演出角色的情感和道具的特征,如何在简陋的教室空间内表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
5、课堂小结:尝试归纳主旨
我设计的问题是:本诗通过记叙( ),揭露了( )的罪恶和( )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
反思: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出一种高度投入的状态,我们可以感受到戏剧教育法是一种生动活泼、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它对学生语言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既可以帮助启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较好地语文“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训练,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戏剧教育法,尽量避免出现只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内容的现象,真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效率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