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农村金融在很长时期内是应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向城市及工业输送资源的目的而发展的,农村金融产品供给欠缺,其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具有短期性和粗放性特征,影响环境质量,恶化的环境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本文便以此为背景探讨绿色金融推进乡村振兴相关建议。
关键字:绿色金融 乡村振兴 碳排放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其总要求,提出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其中绿色发展极为亮眼。绿色发展关系千秋万代,长期以来忽视生态环境质量,“唯GDP”的发展观所带来的代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认知,在乡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重客观规律,谋求绿色发展。而农村金融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也应在支持农村绿色发展上发挥作用。农村金融是农村居民为满足生产、消费和投资的需要而进行的资金借贷活动的总称,包括金融机构提供的正规金融服务和民间金融。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包括规模和效率两方面,金融发展规模指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规模的大小,金融发展效率指金融部门的投入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之间的关系,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不得不面对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尤其是绿色金融供给乏力的现实。
一、农村地区金融产品供给相对欠缺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储蓄率高,但存在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金融漏出现象,这从农村存款余额逐年增长,而存贷比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便可见一斑,这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缺少金融助力,而农村地区现有阶段的发展多为粗放型,亟待产业转型升级,但农村地区的绿色发展更是缺少金融支持。由于传统的消费观和投资观、不健全的福利制度、极度缺乏的金融产品供给,我国农村居民习惯将大部分收入存入银行,根据西方一些学者的观点,高储蓄率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问题便是出在贷款余额上,即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产品供给相对欠缺这背后有极深刻的原因:
首先,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并非出自其自身发展的需求,发展动因更多的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下使农村将自己的资源及剩余输送到城市和工业中去,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并未显著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应有的作用;其次,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认为,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易受天灾影响,不确定性较大,农村居民收入较低且不稳定、收入渠道单一,因此以农民、农业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产品供给相对欠缺,不利于进一步发展。第三,我国农村土地分散经营、效率低,要素市场不健全,尤其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缺少抵押品、各项抵押品评估难;再加上农村居民风险预防意识和投资意识欠缺,农村地区征信档案不完善等因素,为涉农贷款的发放增添阻力。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性、盈利性的考量,一般不愿意向农民或涉农企业贷款,这进一步限制农村投资,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后,绿色经营的涉农企业融资更难,这是因为我国当前不只农村地区、甚至全国范围的绿色金融都处于起步阶段,2016年才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在浙江、新疆等五省(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全国范围内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不足,金融创新乏力,碳市场建设亦刚刚起步,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尚未健全,绿色标准界定仍不完善,相关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也不足。
金融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至关重要,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我国三大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因此应采取相关措施支持乡村振兴,走绿色发展道路。
二、支持农村地区绿色发展的建议
第一,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和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仍有一些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或者生态环境恶劣,阻碍经济发展,应加快水、电、桥、路、网的铺设,植树造林,实施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改善农村的生存生活环境。我国的“电商扶贫”已取得较大成效,应继续深化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的东风,挖掘自身传统文化习俗、农产品、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开辟新型乡村发展道路。至于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则不只是农村地区,而是全国范围内加紧顶层设计、以期建立统一的绿色标准、评级机制、排放权分配制度、信息披露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制度,从而为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奠定制度基础。
第二,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政策规划,支持农村地区绿色发展。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具体的路线方针,从诸如水环境修复、大气污染治理、土壤生态保护、能源利用等方面落实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工作;规范政府对农村地区投资的审批制度,引入风险评估、可行性分析、专家评议等程序,防止浪费低效,避免“官与民争利”;投入财政资金建立生态监管机制,保障生态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开辟新型乡村发展道路,培育PPP项目、开发农村旅游、特色小镇等。重视居民力量,搭建投诉、举报、建言平台,确保居民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垃圾治理、政府工作人员办事效率等的意见和诉求得到有效反映与妥善处理,同时保护举报人信息,使其无后顾之忧。真正实现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社会公众有效联动,共同为绿色发展助力。
第三,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品制度改革,明确产权,激活市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速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促进土地流转,盘活农村土地,同时应注意坚持耕地红线,严格土地用途并动态监管。
第四,加快推进立法、严格执法。完善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对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做出具体限制,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合规生产有法可依,确保淘汰过剩产能时有法可依;严格执行企业环境准入;加强日常监督和执法检查,对不达标企业依法依规严格处罚、关停,对合规企业建立台账,进行动态管理;严格执行相关环保税法;严厉打击数据“洗绿”、弄虚作假行为,依法追究违法人员责任;还应构建区域合作联动机制,环境保护不是一城一地的事业,而是需要邻近地域的共同努力,应在邻近地区建立项目联合审批制度、共同管理,避免经济主体钻地域管辖权的变化而逃避监管和法律责任的空子。
最后,运用多种手段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尤其是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拓宽融资渠道,使得企业获得充足稳定的资金用于节能降耗、升级改造或转型发展,实现绿色经营。金融机构等主动向农民宣讲金融知识,增强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向其普及保险、理财等金融产品规避风险、保值增值的作用;健全农村信用体系,运用“大数据”等多重手段完善农村征信;推广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经验,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进行金融创新,加大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如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将绿色金融纳入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业绩评价体系和风险评价体系之中,使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应有的作用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Gene M. Grossman and Alan B. Krueger.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o.3914,1991.
2. 孔辰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探析[J].财经界,2018(04):96-98.
3. 安国俊,刘昆.绿色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中国金融,2018(10):63-65.
4. 孔发龙.乡村振兴的金融方案[J].中国金融,2018(1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