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构建探索研究 ——以南大地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2月5期   作者:刘 丹
[导读]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打造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是必要需求
         摘要: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打造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是必要需求,其中构建良好的绿地系统对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上海市宝山区南大地区的绿地系统建设现状以及各项指标参数,结合各种研究理论和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分析出南大地区生态绿地建设的有效策略,旨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城市绿色生态环境,快速推动城市迈向“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南大地区;规划背景;构建措施
        
引言
         现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更趋向于现代化、生态化、绿色化,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完善与修复”的生态系统,可明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如何有效建设是每位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者正深思的问题。然而,在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中,必须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结合城市本身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需求,用最低的成本打造出最适宜的绿地系统,大幅度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1规划背景分析
         1.1规划背景
         宝山区祁连敏感区(又称南大地区)位于宝山区西南部,总用地面积629.8公顷。规划中作为城市生态敏感区长期控制,由于机制和体制等现实问题,迟迟未能完成建设。
         1.2地区概况
         开发前南大地区用地以二三类工业仓储为主,其中危化类企业较多,环境污染严重,安全事故频发。农民宅规划范围混杂,居住环境恶劣,民生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使得社会管理困难,治安情况混乱。
         1.2.1危化企业众多,安全事故频发
         地区内主要以南大化工厂、皮革化工厂为代表的危化生产企业和以铁路桃浦站、桃浦仓储公司为代表的危险品仓储与运输企业为主。这些危化企业厂区面积较大,分布比较零散,经济效益不佳,厂容厂貌破旧落后,厂中厂现象严重,安全管控难度很大。此外,地区中集居住、生产、仓库为一体的家庭式作坊随处可见,爆炸和危险品泄露等安全隐患严重,各类安全事故频发。
         1.2.2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地区内不同程度的污染企业分布面积较大,大量皮革化工企业原辅材料主要为皮革、树脂类、醇类、苯类与强酸强碱类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导致区域异味污染严重,直接影响周边居民和百姓的正常生活。另外,地区中还存在着被皮革化工厂包围的“厂中村”现象,居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1.2.3环境面貌脏乱,基础设施空白
         区域内基础设施滞后,周边快速路(外环高速、沪嘉高速)基本建成,干道网络基本成形,但6.3平方公里的地区内部仅有南大路和祁连山路两条区内干道,下一级道路严重不足,且以断头路居多,不能满足地区的出行需求。污水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处于空白,地区中平日集卡横行、交通拥堵、尘土飞扬、无证照店铺林立,违章搭建诸多。
         1.2.4生活环境不满,信访矛盾激烈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生产用地首先被企业用地侵蚀,农民宅规划范围与企业用地犬牙交错,两者之间产生了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加上污染企业周边无任何防护措施,居民反响强烈,信访不断,年年成为市人大和政协的议案重点。
         1.3土地使用现状
规划范围土地现状基本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约559.4公顷,占总用地的88.8%(含较多无证违章建设用地)。其中,工业与仓储用地分散在规划范围内,工业用地面积约230.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39.5%,仓储用地约132.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2.7%。居住用地相对较少,且以简易棚屋居多,仅有少量多层住宅,总用地面积约75.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3.0%,绿地用地面积约22.7公顷,仅占建设用地的3.9%。
2规划总体要求
         2.1 绿地规划目标
         2.1.1外环绿化带的宽度要合理,其宽度要大于500米,并要求能衔接好北部地区;
         2.1.2南河支线和沪嘉高速公路的防护绿化带要连通,朝东西方向的生态廊道也要连接完整;
         2.1.3绿化要做到整体布局,实现网络化分布,采用分散与集中的分布模式,构建垂直与平面、私密与开放的多元化绿地系统。
         2.2 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绿地系统的结构要坚持“一环一横多纵”的规划原则。首先,“一环”就是沪嘉高速公路和外环线要打造成宽阔的环形防护绿带,这也是生态廊道的关键之处,其宽度不少于500米。城市密林相当于“绿肺”,在空旷场地布局密林,彰显林木的净化价值,在防护绿带中选择合适的地方建设体育场所、休闲公园、观赏公园等,体现出公共服务功能,让居民有良好的活动场地。其次,“一横”就是在走马塘沿线建设滨水绿化景观带,要求宽度要大于30米,根据滨水岸线科学设计宽阔、舒适的绿色休闲区。最后,“多纵”即在规划区内的沿主要道路、自然河道等设置的纵向绿带,主要包括祁连山路、汇丰路、南陈路、鹅蛋浦、汇丰河、陈家江等沿线,这些绿带串连了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营造舒适遮荫的绿化网络。
         南大路作为主干道规划在道路两侧各控制 10 米绿带,由于桃浦站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和空气污染,规划在南大路(祁连山路至南陈路)两侧各控制 20 米绿带。另外,主体绿化网络构筑的同时,也鼓励在公共建筑和裙房组织成立体的绿化系统,将屋顶绿化与休闲活动结合起来,并提高地区整体绿化覆盖率。
         2.3 指标控制
         规划总绿地面积为 252.8 公顷,占总用地的 40.1%,占总建设用地的 4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8 平方米。绿地中防护绿地共 207.6 公顷,由外环线、沪嘉高速等沿线的绿化区域组成,防护绿地中需包含不小于 12.1 公顷的景观水面,以保证规划区水面率不小于现状。公共绿地共 45.2 公顷,包括走马塘等骨干水系、祁连山路、丰翔路、南大路、南陈路等主要河流道路沿线绿带以及部分街头绿化。


3绿地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及思路
         3.1基本原则
         3.1.1整体性
         南大地区生态绿地建设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使其发挥出最大利益化,针对需要建设的生态绿地科学布局,根据对南大地区生态绿地系统进行实地调研,明显发现城市建筑将绿地系统划分成多个独立的板块,这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城市生态绿地的连续性,大大限制了生态绿地系统的作用。生态绿地系统具备很强的功能性,囊括众多要素,需要每个要素互相协调、互相作用、互相配合,既要体现单一要素的功能特征,也要重视功能的整体性,从而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3.1.2多样性
         生态绿地系统的构建也要符合多元性的要求,比如景观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等。人工建造和自然形成也要有机结合,根据南大地区的地理特征,通常植物群落都是由人工打造,仿照自然景观,体现出景观多样性。关于公园的优化,不同的生活区所要求的公园类型也不同,人群的不同也会要求设施是不同的,比如体育功能、观赏功能、休闲功能等。根据当地气候特征,选择合适的绿色植物,其种类也是多样性的,保证一年四季都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象。
         3.1.3人性化
         构建生态绿地系统是为了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城市生活服务,因此,必须要坚持人性化原则,做到以人为本,体现出人的主导位置。在规划过程中,要符合适宜人、体贴人、服务人的基本要求,考虑到性别、职业、年龄等多重因素,建设不同类型的、不同功能的生态绿地系统,实现最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南大地区生态绿地建设必须参考人口分布,设计好服务半径,合理规划各种生态绿地,让每位居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绿色环境。
         3.2构建思路
         3.2.1各个独立板块科学布局
由于城市发展需求,建筑建设面积不断增大,被建筑划分成的独立的板块用来构建绿地系统也要做到均匀分布、面积合适、数量充足。板块的数量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将有更大的空间。布局板块时也需大小有效互补,面积较大的板块一方面能够保护好城市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对城市的气候有效调节,而面积小的板块就能很好补充大板块不能发挥的功能,能够使绿地系统更加均衡,与大板块构成网络化布局。通常在廊道的结合处会设计板块,让廊道从板块中穿过,保持连续性。在城市居民聚集较多或者频繁活动的地方建设新板块,通常会在小区中心或门口处设置小板块,既能美化小区生态环境,还能为居民创造更多的休闲场地。
         3.2.2 绿地廊道打造
         从某种程度来讲,廊道也属于板块,只是属于一种带状或环状的防护绿化带,其功能特点也是不同的。一方面廊道作为桥梁让各个板块更好地连接一体,另一方面还使城市之外的空间紧密相连,促进城市内外相通,突破了空间限制,帮助城市带来外界的空气、动植物,廊道可谓是城市的通道,让部分物种能够从外界顺利进入到城市内部。在构建廊道的过程中,要明白廊道的功能价值,针对绿地系统所要求的功能设置不同类型的廊道,包括娱乐休闲廊道、道路廊道、河流廊道以及生态防护廊道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巧妙增加人工建设元素,有效补充自然廊道的缺失之处,同时也能降低建设成本,严格控制廊道的规模大小,规模过小就不能实现保护生态的目的。
         3.2.3 景观基质构建
         在廊道和板块建设中,景观基质是基础要素,可以说,基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廊道、板块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建设用地、高山、河流、天地和沙漠等都要求的景观基质是不同的,南大地区的土地类型主要是盐碱地带,要想生态绿地系统达到多样性,就要改良基质。进一步强化廊道和板块之外的空间建设,保护这些空间区域,从而实现对廊道、板块的辅助作用,最终使生态环境更系统性、完整性。南大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紧张,在城市开发建设时,要严格落实生态绿地的建设面积,特别针对棚户区、老旧小区的搬迁后,在重新规划用地时必须要有合理的绿地建设面积。
4生态绿地系统的构建分析
         4.1 城市景观绿地构建
         统筹安排以建筑为主的硬质城市景观和以开放空间为主的软质自然景观,梳理构筑城市水系,组织内容丰富的景观步行系统加以联系,形成主次有序又不乏灵动活力,集优美的视觉感受与丰富的精神感受于一体的景观系统。
         4.1.1 与活动流线相融合的景观结构
         将景观网络与活动步道结合规划,为使用者提供便捷、安全、优美的活动场所。祁连山路与走马塘作为公共活动最集聚的地区,成为景观结构中最重要的十字主轴。两轴交叉节点规划社区的中心公园,并与周边商业综合体有机的融为一体,将购物娱乐与游憩活动相结合,成为景观核心区域。走马塘带型水系沿线的开放空间绿廊不仅串联了各个居住社区,在特定间距的节点上也将布置次一级的社区中心,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形成次一级的景观节点。
         4.1.2 低碳化的场地再生
         将原有部分工业建筑及构筑物改造为景观场地,同时通过集中绿地的设置,改善原有生态环境。在绿地里划定区域用来填埋基地内工业污染的土壤,这部分封存的土壤堆出的土坡,形成独特的绿地景观,并成为垃圾处理厂、快速路等与居民区之间的天然阻隔。
         4.2 河道水系周边绿地构建
         骨干河道基本维持现有走向并通过蓝线控制,包括东西向的河道丰收河、走马塘、南大河、新河南浜等 4 条,南北向河道有陈家江、鹅蛋浦、汇丰河等3 条,水域面积为 20.0 公顷。生态防护绿地中河道在现状基础上,改造为与公园或绿地结合的景观水系,可适当调整线形或局部放大成景观湖,但其过外环线、铁路等接口以及闸泵等必须维持现状不变。铁路以南 100 米防护绿地中规划一条 30 米宽的铁路河,既作为景观水系,又可同时起到减轻振动的作用。景观水域面积不小于 12.1 公顷。以上两者合计水域面积达 32.1 公顷,可满足原地区未经填埋时 5.1%的水面率不减少的要求。规划通过亲水平台、沿河步道等营造丰富多变、自然与硬质相结合的滨水岸线。
         4.2.1城市岸线型
         位于城市公共开放区域的水系岸线,展现大场魅力的城市界面,岸线空间应充分考虑开放性、可达性和连贯性。可结合两侧用地功能考虑设置行人散步道等休闲活动设施及部分开放空间,并保持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突出不同地段的景观特色。
         4.2.2自然型岸线
         位于城市组团外围以及生态绿带内部的水系岸线,重点体现生态理念,多采用湿地的岸线形式。注意保留原有自然状态岸线,不但可以保持水体生态平衡,还体现出自然的生态景观。
5结语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对居民的生活环境十分重要,在构建绿地系统时要做到服务性、人性化、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发展性,根据当地的城市建设构造和生态环境需求科学规划绿地系统的建设方案,运用最低的建设成本打造出最适宜的绿色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彰显城市建设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小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以驻马店市城市绿地为例[J]. 杨晓明,高新成.福建林业科技. 2018(04)
[2]榆林市城市绿地景观植物与配置设计[J]. 胡翟欣.现代园艺. 2019(20)
[3]生态问题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模式探索——以太原城市为例[J]. 杨培峰,蔡云楠.城市发展研究. 2019(09)
[4]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模式的对比研究[J]. 张浪.中国园林. 2018(04)
[5]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 吴杨哲,刘丽.河北林业科技. 2019(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