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叙事类文本在教材中占据不小的比例,其中有大量情节“一波三折”式的文本,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忽视对文体特征的理解和运用,过多地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导致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本文主要结合教学经验概述怎样开展小学“一波三折”类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的策略,更好地落实“语用”。
关键词:“一波三折”叙事类文本 策略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小学教材中的童话、寓言、神话、故事、小说……这类有情节或有人物的课文都归入叙事性作品,它们有以下鲜明特点:故事引人入胜、情节一波三折、形象鲜活生动、内涵丰富多彩。
叙事类文本在教材中占据不小的比例,其中有大量“一波三折”式的文本,中段叙事情节较为简单,多为一个波折,而到了高段,叙事情节更加曲折,有多个波折。
《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在阅读全文、大体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明确文章主旨,然后再抓住与主旨休戚相关的部分场景、人物、细节等读、思、议。
一.以《鹬蚌相争》为例,谈寓言教学
寓言含有鲜明的寓意;采用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寓意,通过想象、说话、表演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1、抓情节的一波三折,培养概括能力
教学中,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抓住情节上的“一波三折”进行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学习讲述寓言故事。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学生提取表示情节变化的词语:“夹住不放, 毫不示弱, 相持”进行概括。在教会学生抓关键词概括内容的方法之后,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讲讲寓言故事,实现了由学到会的过程。
2、多样朗读形式,实现移境明理
课上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形象。课堂上,教师可设计对话朗读、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鹬蚌相争》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等着瞧、就这样、干死 ”等等对话中的关键词和“得意、威胁”这样的提示语指名学生扮演鹬和蚌来角色朗读,感受鹬和蚌的争锋相对;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感悟,从而领悟寓意。
3、还原历史情境,了解寓言意义
在教学寓言过程中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情景,复述寓言,让学生真正了解寓言的历史意义,如《鹬蚌相争》中教师可还原历史情境:战国七雄时期,秦国实力最为强大,其他几个国家实力相当。有一日,赵国准备出兵攻打燕国,燕国看清了当下的局势,现需要一位谋士来劝说,请看要求:给赵王讲讲这个寓言故事,劝劝他。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既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也让学生利用情境更好地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二.以《给与是快乐的》为例,谈小说教学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1、抓故事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类课文大多是长篇小说节选,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上的作用。《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教学中,老师可以首先指导同学理清故事发展顺序,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利用人物的言行和情节的转变,感受小男孩的人物形象。
2、抓人物形象,学习描写方法
小说中最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描写,包括外貌、语 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即细节描写)。教学中抓住人物描写,把握人物性格、思想和情感,体会小说的主题。
《给予是快乐的》教师教学中可以从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而这篇课文情节的转化是通过人物对话展开的,于是教师就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展开分析。教师将文中三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提取出来,分别引导学生品读,结合相应的神态描写,体会男孩的心理和“我”的心理,通过对比,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了男孩对弟弟的疼爱。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品读课文的方法,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
3、抓环境描写,升华个人情感
人们生活在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性格、思想的形成总是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制约。教学时须指导学生分析环境,从中了解环境与人物、主题的密切关系。如:“闪亮的新车”等我们可以感受到小男孩的渴望,由此把同学的情感推向高潮,同时展示故事宗旨。
三.以《七颗钻石》为例,谈童话教学
1、抓故事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在教学本篇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抓住水罐的五次变化“空水罐—满水罐—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帮助学生梳理情节的变化,教学中还可制定表格作为工具,通过寻找反复情节中的变化,整体感知童话内容。
2、抓人物形象,感受人性美
人物形象是人物通过外貌、言谈、行为举止等具体元素向他人所展示的有关此人物性格、内质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内心中的具体反映。很大程度上,人物形象有旁人的主观成分,也有特定人物的客观成分,可以说它是主观元素和客观元素的集合体。在反复递进的情节中体会人物形象,需通过进一步寻找变化发生的原因,从而感悟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习有了抓手,感受童话故事中的真善美。如《七颗钻石》中,通过观察学习单,竖着看,水罐的变化,发现水罐材质越变越珍贵,水越变越多。引导学生认识故事的情节不是简单地在重复发现小女孩的爱,越来越大。由孝到怜,由怜到慈,由慈到仁,爱,在生长。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波三折”叙事性作品在话语体式和结构形式上有不同的特征。在新课改“语言文字运用”的背景下要真正提升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摒弃对课文内容的过多理解和分析上,把重点放在在不同文体作品的特点、语言、结构上来,真正的在语文课堂上实现“学语文,用语文”。
[1]刁瑞红.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感受[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6)
[2]王小毅.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的有效途径[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4(3)
[3]田梅.《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策略》.读与写杂志.2015(5)
冉茂樨,女,汉,重庆人,小学二级教师,本科,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