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PPP模式下建筑企业经营特点与融资风险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李勋
[导读] 本文围绕分析PPP模式下建筑企业经营特点与融资风险为话题展开讨论
         【摘要】本文围绕分析PPP模式下建筑企业经营特点与融资风险为话题展开讨论,分别在因建筑企业自身资信能力尚缺导致的风险,因合同体系完整程度不够而造成的权责分担不合理的风险,因项目手续完整性缺失而造成的合规性风险等角度上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目的为了分析PPP模式下建筑企业的经营特点与融资风险提出更完善的风险规避政策,进而解决当前建筑行业遇到的问题,为建筑行业谋取更得经济效益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PPP模式;建筑企业;经营特点;融资风险
         引言:
         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提高了对于PPP的重视,尤其是在受到对政府举债提出具有一定规范性与防范性风险问题的建设性目标的引导,公私合作成为了解决一些难度系数高问题的主要手段,对PPP模式的应用以及融资工作优化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与传统建筑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对比,PPP模式被广泛应用之后,建筑行业的业务水平也上升到了新高度,不再只是局限在建设环节工作这么简单,实际上是向不同生命形式进行延伸。随之投资期限的增多,投资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又受到多元化参与主体以及负责合同体系的影响,PPP项目的融资结构越来越复杂,在管理上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所以,正确分析PPP模式下建筑企业的经营特点与融资风险是非常必要的,从而针对性的提出引导与完善建议,最终帮助建筑企业为了寻求发展正确规避相关的融资风险。
         一、PPP模式下建筑企业的经营模式
         (一)找出PPP模式下建筑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国际化发展潮流中,我国首先认识到PPP概念,就是支持并推崇政府与社会资本建设良好的合作关系,促使社会资本能够在获取特设经营权之后做好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工作,并且将基本设备的投资运营发展作为核心建设发展目标。在我国PPP模式主要涉及的内容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城市的规划建设、交通铁路轨道等一些大众化服务项目。结合我国当前发展局势来看,很多设计、规划、管理、运作、技术应用工作都取得了好成绩,但是由于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当前发展时期运用的都是规模较大且资金投入较稳定的企业,进而为跨地区合作,整合优化市场资源为最终提升企业的业绩做好一定的铺垫。
         (二)PPP模式下影响项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
         首先是管理宣传运作能力,其次是财务计算与核对能力,最后是施工设计与规划以及建筑能力。在一个项目开始投入运营之前,相关项目责任人与发起人必须拿到政府以及相关法律部门的许可,同时也应该要求工程的承接人员以及企业领导人都能为工程过程中所有出现的问题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实际工程开展的过程中,承接人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在设计图纸到整个工程竣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无法预估的问题,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承接人在处理很多问题时都能轻而易举的解决。在PPP模式下,结合不同阶段的企业发展需求调整股东结构也是非常必要的,结合工作需求以及领导人员的自身能力与优势进行岗位安排,通过新旧制度不断完善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PPP模式下融资方式的特征
         (一)运转模式上的差异
         由于建筑行业的生产总值与其他产业相比较高,业务工作人员也比其他行业多,因此,做出的贡献也相对较大,并且在传统金融信贷业务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情况下,普通的建筑工程在施工之前只要有科学性工程协议便可,按照合同上所制定的要求进行工程工作,并且保证将工程的所用周期、质量控制在合同允许范围内,等施工顺利完成后,便可以以合同信息作为依据也获取相应的效益。但是PPP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除了做好这些基本的承包项目工作之外,也将设计、规划、施工、集体融资、管理经营工作进行整合,形成了一种综合运转模式,为其他行业与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二)PPP融资模式下融资需求的改变
         在PPP模式下,融资的基本需求由最初的完成约定项目目标向完成全部投资项目工作转变,在常规建筑施工融资特征上进行分析,其主要将合同订单作为主要建筑目标,订单的数量就代表了企业的盈利与亏损状况,进而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基本上,融资的需求都会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施工单位对于整体施工过程的资金投入与资金回报过程的时间差,从而细化资金需求。其二,从项目目标确立到项目目标完成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因此,对应的投标保函、履行保函、治疗保函等工作都不应被忽视。常规建筑行业的信贷风险主要是由于投标报价竞争不合理导致的,此外,与业主付款风险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PPP模式下建筑企业融资风险分析
         在PPP模式的基本属性方面进行正确的分析,很多问题的考量应该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关项目的参与方式、市场环境、项目基本发展情况等入手。充分了解PPP项目中的融资风险,从而扶建筑企业融资工作形成更全面的认识,推动融资工作的顺利进行。通常情况下,与建筑企业项目有关的市政建设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PPP项目,在融资方面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因建筑企业自身资信能力尚缺导致的风险
         结合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但凡是在政府PPP项目中中标的建筑公司,或者是在市场上占据主动性地位的建筑项目公司,其自身的竞争力度是不容小觑的,甚至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但是这样的企业如果想与一些商业银行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必须通过银行在招标时所进行的关于投标资质、债务偿还能力、项目经验、信用风险等方面的考验。目的是正确规避因建筑行业自身的劣势而造成的融资风险问题,最终避免对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的良性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在此过程中,建筑行业自身资信不到位是导致相关融资风险问题出现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建筑企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给予其高度的重视,尤其是与PPP项目有关的工作,只有促使资信实力能符合银行的需求,能够在推动PPP项目建设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便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最终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因合同体系完整程度不够而造成的权责分担不合理的风险
         通过对PPP建设项目的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可知,PPP项目中涉及的边界条件其实是非常多的,不仅包括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也包括合同履行的保障以及交易条件确定,权责调整衔接等内容,边界条件必须有了完整条约合同的明确界定支持才能发挥其正确作用。结合这一现状进行深度研究,要想保证PPP项目稳定的运行,离不开合同体系建设的完备性、合同内容的合理性以及合同条件的全面性,并且以上工作能否顺利实现也决定了PPP项目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能否实现顺利融资或能否正确规避融资风险。实际上,很多商业银行进行招商目的也是为了避免因合同体系不完整造成的权责份分担不到而造成的风险问题。基于此,相关工作人员都会对项目边界条件进行一定的审查,检测边界条件是否可以发挥其实效性,并且在审查过程中检测合同双方权利关系是否和谐。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建设标准与实际要求、收入价格调整机制是否完整情况、建设服务是否到达标准化需求,对违约责任是否明确到个人、无法预估的风险事故是否建设了针对性完善对策,是否明确了建设项目的所涉及范围等工作进行检验。这些与约定实效性相关的风险问题只有被确定,才能保证规定的合法性与合规性,从而促使审查工作发挥其主要价值,为风险的正确规避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充分利用调查与研究手段对风险程度进行正确的识别与归类,为合同的落实进行正确审查与判断,再次归纳合同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还应该对合同中社会资本承担公共责任以及社会资本风险承担方式是否符合标准进行检验,保障PPP项目中管理资本合作利益冲突方面的动态化调整机制是能否发挥其重要作用的,从而顺利规避该方面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融资风险问题。结合近阶段建筑企业PPP建设项目实践活动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在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资本合作管理部门都尚未意识到风险问题的存在,更没有意识到如果不解决这类问题便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并且风险管理工作分配不公平现状的存在,导致政府有可能在资金尚未准备充分的阶段便进入到PPP模式。很多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能接纳更多的工程建设工作,依旧采用政府投资项目的传统手段,建设出能够支撑项目顺利完成的现金流体系,这种方式看似是增加了更多承包项目,丰厚了经济储备。实质上影响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方面的融资工作,造成了更大的融资风险压力,甚至对企业的发展以及项目的顺利完成造成更多负面影响。所以,要想改善这种局面,给予融资风险规避问题高度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实际情况以及政府角度对项目进行全面的考量,并提出具有切实可行性的完善对策。
         (三)因项目手续完整性缺失而造成的合规性风险
         PPP项目建设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可预估的项目手续不完整问题,就会造成一系列的合规性风险,所以,给予建设项目合规性重点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一定的监督与管理,能顺利避免合规性风险的出现,以防造成建筑企业的损失,从而为其他风险的出现提供一定的警醒作用。通常情况下,要想进一步保证建筑PPP项目的合规性,正确防范风险问题,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PPP项目必须同时具备政府审批和公开程序方面批准的许可性文件,同时,还应该保证立项手续的完整性。目的是为了在进行融资检验时,借款主体资格能够充分满足相关管理监督部门的需求,并且满足国家环保政策方面的实际需求,同时满足供给相关产业政策方面的需求,进而合理的展开相应工作。其次,在实施PPP模式之后,建筑项目工作也必须保证归纳到相关部门设定的PPP项目保存库中,要想保证项目的实效性,必须提供相关的文件证明。另外,在项目的识别阶段,必须提供出具有针对性的财政承受范围当面的可行性报告与具备一定价值性的评估文件,为融资项目能做出更合理的判断提供数据参考,进一步强化融资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四)因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不足导致的风险
         在PPP模式下,要想按照PPP项目标准顺利完成建筑工作,首先建设具有实效的资金流体系才能为项目的融资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促使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获得充分资金支撑,强化整体建设效果。但是,由于对我国当前实际PPP项目进行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因PPP项目的公益性较为严重,只有少部分公共性项目能从中谋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且经济收益额度是有限的,久而久之,一旦无法实现成本的二次增长,政府部门就必须提出新的购买服务政策或者提供一定额度的补贴,才能保证资金流不被中断。所以,为了高效解决因政府能力有限而造成的风险问题,必须在项目确定之前对政府支付能力进行对应的考核,并且提出合理的评价与改进建议,避免造成难以解决的融资风险问题,必须保证不会对项目的顺利完成造成影响。
         四、结束语:
         总之,在件数企业参与PPP项目的过程中,为了寻求更稳定的发展,树立正确融资风险规避意识是非常必要的,相关工作可以在不同角度了解并提出规避对策,进而为PPP项目的建设与顺利进展做好一定的铺垫,进一步促使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婉. 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投融资风险与对策研究[J]. 中国经贸, 2018(2):87-89.
         [2]陈林燕. 基于PPP模式工程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分析[J]. 时代金融, 2018(2).
         [3]卢洲. PPP模式下建筑企业经营特点与融资风险分析研究[J]. 财富时代, 2019(11).
         [4]尹丹妮. 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分析[J]. 金融经济, 2018(2):137-138.
         [5]何建霞. 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研究[J]. 建材发展导向, 2018(18):64-65.
         [6]姜华伟. PPP项目融资的风险分担分析[J]. 现代国企研究, 2018(2).
         [7]冯佳. 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探析[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8(11):29-30.
         [8]李锋. 基于PPP融资模式下高速公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J]. 工程技术研究, 2019(13).
         [9]傅立光. 保险资金介入PPP项目的融资方式和风险分析[J]. 今日财富, 2018(1).
         [10]郭婷婷. PPP融资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纳税, 2019(9):163-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