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我国的建筑施工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因此安全施工和安全管理的水平还处于不断提高的阶段。但是建筑行业作为高风险行业,进行施工安全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从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的理论出发,分析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并论述了进行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关 键 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必要性;现状;对策
1、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的因素
1.管理因素
在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过程当中,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完成对人员和材料的管理。与此同时,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随时关注施工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各项安全隐患进行排除,使得各项管理因素能够相互协调并得到控制,从而提升建筑施工整体的管理水平。
2.人员因素
人员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最核心要素,对于安全管理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人员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对象,人员的安全问题是工程项目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在进行人员管理的时候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各项安全问题进行约束和规范,取保施工人员都能够按照标准的流程施工。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设备,充分保障施工的安全性。
3.材料和设备因素
建筑是由原材料构成的,因此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在工程项目当中,通过对施工材料的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必要手段。不同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方案用到的建筑材料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材料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施工项目,确保原材料的采购和运输能够符合施工项目的需要。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1.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管理停留在形式上
目前我国很多施工单位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并不高,过分追求施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施工安全管理。导致了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时候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用。他们普遍认为施工安全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会导致整个工程成本提高,自身所获得的经济利润就会降低,因此并不重视施工安全管理,在面对工期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甚至还会降低对施工安全的管理与控制。与此同时,对于各项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没有达到相关的要求,这导致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无法真正落实。
2.安全管理模式落后,难以消除事故的根源
首先,在管理人员进行施工安全管理的时候,往往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建立管理模式,很少会结合实际的施工情况对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与健全。其次,施工企业的进行安全管理的时候也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以前工程施工当中发生过的安全问题进行强调,而没有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由于建筑工程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旧的经验很难会适用于新的项目。与此同时,很多建筑施工单位只有在发生安全事故之后才会对管理模式进行改善。落后、不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会导致施工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面临威胁。
3.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够,安全防护措施难以落实
要想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就要在各个生产环节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在这个过程当中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对各个单位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控制,对于建设的过程进行检查,同时对于安全防范的机械和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投入充足资金进行安全管理的话就很容易导致安全防护措施无法被落实到工作当中。很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安全管理当中,这导致安全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1.制定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要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使得安全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的过程当中,同时涉及到生产的各个方面。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是资金保障制度的制定。只有资金的充足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施工企业从安全管理资金的筹集、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取保资金的落实,同时还需要督促监理单位加大对安全生产自己的检查和监督,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其次,还需要制定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的检查需要使全体工程建设人员都能够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对于施工过程当中的各项违规操作行为进行纠正,将安全隐患及时排除。
2.加强施工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已经实行了资质等级准入制度,施工企业需要满足相应的自治才能参与施工建设。因此在工程建设当中需要确保施工企业满足相应的资质要求,避免出现超越资质承接建筑工程的情况。与此同时,施工单位需要在审核的资质等级范围之内承接业务。对于人员资格的管理来说,需要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实证上岗,还要在上岗之前进行培训,培训之后再进行考核,只有充分确保施工人员能够满足施工要求才能安排上岗。
3.加强对安全技术的管理
在施工安全技术管理过程当中,主要包括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安全设备及工艺以及操作规范与流程这四个方面。首先是安全技术措施的管理。施工单位在编制安全技术措施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施工环境、施工方法、机械设备、工程特点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措施来防范各种安全事故。同时,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需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使得在建筑施工生产当中能够起到切实的作用。其次是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在编写安全技术交底的时候需要对工程项目的施工状态进行摸排,充分了解工程的特点,确保安全技术角度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是安全设备及施工工艺的管理。在施工过程当中,机械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只有选择合适的设备和工艺才能提高施工的效率。因此建筑企业需要结合施工的需要选择施工设备和工艺,同时还需要及时更新,确保工程安全顺利地生产。最后是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规范。这对于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操作规程进行管理,确保施工人员能够随时查阅到。使全体施工人员都能够及时掌握不和了解施工安全操作流程,并将施工安全规范落实到工作当中。
4.加强对施工设施和设备的安全管理
施工设施和设备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施工安全设施管理、安全检测设备管理和特种设备管理这三个方面。对于施工安全设施管理来说,需要在施工场地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设立标志,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施工。与此同时,还需要确保施工人员安全防护措施的完善。对于安全检测设备来说,施工企业需要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建设设备的合格。同时还需要定期安排人员对安全监测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的质量。最后是施工特种设备的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施工特种设备主要包括垂直起重机械、人货电梯等为了满足特殊施工目的和需要而准备的施工设备。由于特种施工设备的专业性强,因此在操作的时候需要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同时还需要定期对设备的状态进行检查,避免因特种设备使用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
总结:建筑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受到企业安全管理状况的影响,安全管理水平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能否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建筑企业的安全方面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并且制定了关于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对建筑行业的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安全事故仍然一直是威胁建筑行业经济效益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通过整理分析,结合工作经历提出了建筑安全管理方法,在本文探讨了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内容,力求提高和改善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程洁. 基于事故理论的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2]李成华. 基于流程与实施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