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在“三位一体”的习作教学体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学习解读文本的策略,提高表达能力和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 习作教学 表达能力
部编教材对于一册书、一个单元都有清晰的两条线索——“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样“双线组元”的特征,旨在以大量阅读为切入点,着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习作教学中,通过统编语文课本的推广使用,教材中习作单元以“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练习”构成。我们以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五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围绕单元要素安排了《风筝》《麻雀》2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2个栏目,《小木船》《爬天都峰》2篇习作例文和1次习作。
如何抓住五个板块间的内在联系,将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习作方法,转化为学生可视的形象,完成精准定标,策略习得,从学到用的层次推进,成为习作教学的关键。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性图表,一种整体思维工具,可以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整理思维,理清事情发展脉络,丰富表达。
一、借图梳理,把握事情三要素
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中精读是基础,是学习方法的准备。在精读课文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习作策略,并逐步尝试运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通过对语文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的解读,在本单元中《风筝》、《麻雀》两篇课文中,《风筝》记叙了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多个情节组成的一件事写清楚,学习按步骤把构成整件事的某一个环节或过程写清楚。我们选择与之相应的“流程图”帮助学生从先后顺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发展,内在逻辑。
通过完成以上思维导图,学生了解了《风筝》一课是通过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要素来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打乱‘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为什么?”让学生知道按做事的顺序来写有助于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
在《麻雀》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能结合以下思维图,迅速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讲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png)
因此在“初试身手”这部分教学中,在尝试把做一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前,将流程图转化为一张学习单,通过这些表达先后顺序的连接词,梳理学生做家务时的动作。依托思维图,学生有内容可想、有顺序可依,降低了表达得难度,提升表达兴趣。
通过补充思维图、依托思维图展开表达,学生逐渐把握记一件事的方法,抓住三要素,按照一定顺序,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png)
二、借图联想,能把过程写清楚
要完成一篇优秀的习作,记录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只是框架,想要作文生动具体,还要将事情过程写清楚。在《风筝》一课中,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找到“放风筝”的不同动作步骤,看到风筝的不同变化,从而了解按步骤把构成整件事的某一个环节或过程写清楚,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的关键。
在《麻雀》一课中,学生还可以根据思维图,找到课文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关键词语提示,复述老麻雀是如何保护小麻雀的,进一步体会作者抓住“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清楚的。
.png)
在“初试身手”中,学生通过在课前画作《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上增添
.png)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创作个性化思维图,在交流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的准备,缓解表达的紧张情绪,从而根据图片上不同的人物、环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从说一句话到说一段话的改变,从讲清事情发展三要素到描述事情发生的细节将过程讲述得生动、有趣的提升。思维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想象,提升了学生的表达的积极性。
三、借图评议,实现评改高效率
(一)鼓励学生自主评改
习作前自主绘制思维图,可以在构思过程中尽可能多的罗列素材,并将素材按照一定顺序排列,为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写作后这样全面布局、整体构思的思维图就成为自主评改的方向。针对思维图呈现的分支和顺序,学生可以评价习作中所写的事是否按照一定顺序,自主进行习作修改。
(二)激励学生小组互评
通过思维图,学生可以有方向、有效率地优化事情发生的过程,不断再现事情发生时的场景,回忆事情发生过程中人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将一件事的过程写清楚。教师还可以提供评改思维图(如下)激励小组同学互相提出建议,进行针对性的修改。
(三)便于教师个性评改
学生利用绘制思维导图构思习作框架,确定写作顺序,梳理习作素材,但也容易使学生忽略表达个性,造成学生习作大同小异,或为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而记流水账。这时需要老师针对学生问题开展个性化评改,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原有思维图的基础上,着重思考细节描写和语言表达得方向上继续丰富完善,让“怎么写”在思维图上得到具体的呈现。
利用思维导图,巧搭支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更好地进行习作表达,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开展习作评改,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提升习作教学课堂效果。
杨成媛,女,汉,重庆人,小学二级教师,本科,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