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亿言泰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我国作业场所粉尘问题影响已久,给其职业造成较大的危害,威胁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对我国作业场所粉尘职业危害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提前发现问题,排除健康安全隐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作业场所;粉尘;职业危害;解决对策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到尘肺病等职业疾病的问题,早在2018年国务院在职业病防治工作推进会上就对“攻坚行动”进行了部署,重点提高职业病的防治技术与防治能力。但不可否认,当前关于作业场所粉尘的职业危害现状依旧不容乐观,因建材、机械、化工或矿山等现场作业操作而引发粉尘病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粉尘职业危害现状分析
1.1粉尘职业危害现状
在一份调查我国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金属制造、冶金、建材的职业报告中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化学毒物危害和粉尘危害隐患[1]。而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粉尘浓度超标的问题更多。两年前,我国安监总局开展了调研统计,发现被检测的41家金矿开采企业中,高达95%以上的作业场所产生的粉尘浓度超出国家标准,而在采矿、挖掘矿物的过程中总体粉尘浓度更是达到标准浓度的57倍之多。从这些报告中可见,我国当前粉尘职业问题依旧非常严重,粉尘职业危害现状不容乐观。而由粉尘引发的职业病尘肺病有隐匿性和迟发性的特点,有研究显示该病的潜伏期在10~30年不等的时段内,又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形成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2]。
1.2尘肺病发病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区域性特征。我国卫生计生委对全国职业病的统计数据中发现,尘肺病新发病情况集中地区主要为滑动地区,接近30%的占比,其次为华南地区,比例为20%。在持续性统计中发现,华北地区的尘肺病总量有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其次是行业性特征。报告结果还显示尘肺病诱发患者主要从事的行业包括煤炭行业、有色金属行业、铁道行业、建材行业和冶金行业。比如采矿行业中包括掘进、爆破、采煤等操作,另外一些清理现场的岗位也存在长期吸入粉尘的危害。再比如有色金属及金属冶炼行业,需要工作者粉碎矿石、筛分和运输等,必须接触较多的游离性粉尘,于是容易引发尘肺病[3]。
2.我国作业场所粉尘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防尘支撑体系还未完善,存在职责不明确的问题
当前很多发达国家在具体职业的卫生技术体系上均有完善的保障,比如美国的OSHA、NIOSH、OSHRC,日本的国立健康、厚生劳动省直属国立劳动卫生研究所等等,对职业的健康有很好的保障。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卫生职责机构从劳动部、卫生部、国家安监总局、卫健委等进行了转变和过渡,在调整中不可避免有防控与防治相脱节的问题,难以满足企业粉尘危害源头治理的实际目标[4]。机制与技术对比上,我国还缺乏国家层面的技术机制支撑,各职责没能完全独立,因此功能发挥也大打折扣。
2.2对作业场所粉尘防治的科研投入较少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长期受到粉尘治理工作制度、条件、环境上的制约,我国在科研投入上受到的限制较大,发展进度缓慢,而理论的研究较浅,未能给实际操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再一次降低科研应用的效率。
2.3工程防护工作不到位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很多生产制造业的整体自动化水平不高,在职业健康管理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上做不到位,尽管一些企业制定了职业病危害治理制度,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没能完全落实。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配备装置过低,防尘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存在粉尘浓度离标准要求有较大差距的情况,而纳入的员工也有操作水平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的问题,同样影响防护工作实施的有效性。
2.4监管力量与人员储备不足
众所周知,职业卫生监管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责任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忽略基层职业卫生监管的问题,导致监管力不足,再加上一些地区缺少专门的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和储备人员,严重打破了完整的防护体系,这给作业场所粉尘职业危害的防控工作埋下不少隐患。
3.作业场所粉尘职业危害问题的有效解决对策分析
3.1促进防尘技术在机构建设中的应用
针对我国当前在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研发中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应从劳动者对实际工作环境的需求、不同行业发展现状以及相对落后的防尘技术来协调分析,正确认识到建设防尘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性与危急性。在创建防尘技术支撑机构的过程中,布局工作要以“重点行业,重点疾病,重点环节”作为构建的依据,充分利用不同领域的技术研发特点、人才队伍优势以及国家地区性的支持力度,发挥科学管理决策的支持作用。在初步创建防尘技术支撑体系后制定国家到行业再到省市区的具体布局,从而形成完善而强大的全面系统技术支撑。
3.2强化对粉尘防治重点技术的攻关力度
我国较早已有不少研究者重视高效综合防尘技术的研发工作和工程化验工作,内容如减尘措施、降尘措施、除尘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等,从各个措施的特点着手,综合分析粉尘防治工程的技术共性特点以及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研发过程中遭遇的瓶颈问题,再着重从煤矿行业、金属非金属矿山行业等粉尘综合治理技术进行探究,还要研发劳动密集型环境下工业部门应采用的防尘技术和防尘装备,确保研制效果达到攻关要求。
3.3全面提高粉尘防治的信息化水平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在各个领域的全面覆盖,当前各行业粉尘防治工作也应积极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共享科技工作的创新成果,通过互联网传播、专家信息系统的创建与连接,大力关注、宣传和应用防尘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动态信息,获取最新科研成果,结合各行业粉尘防治工作遭遇的实际问题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共享有效的科研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再以当地政府的相关指导与要求为标准,对行业中的具体粉尘防治工作做好分级管理的部署,联结社会参与的力量实现科研技术的资源共享。还要加快互联网+职业化的平台建设,真正创建具有兼容性、共享性、专业性和开放性的职业健康培训平台,让各行业参与人员和粉尘防治人员都能强化安全意识。
3.4培养职业健康人才队伍
在作业场所粉尘处理,防治职业危害的工作中,人才的培养是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内容。相关部门应制定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通过科研技术和项目支撑,创建大批科研队伍,借助国家、地区和各单位的政策条件,积极主动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学习工作。此外还要加强国内外人才交流与合作,让具有潜质的技术型骨干参与到全球性、区域性的科研工作中,除了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技术上的突破信息外,还能无形中推动我国职业卫生工程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在国内的各单位和机构中,也应逐渐构建职业健康网络人才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开放性、共享性、规范性和兼容性,以帮扶模式提高培训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作业场所粉尘职业危害现状不容乐观,改善形势严峻,且存在尘肺病蔓延区域性与行业性差异较大的难题。针对当前粉尘防治支撑体系尚未健全、科研投入力度小、防护不到位、监督力量薄弱和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相关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实践考察深度分析,加大防尘力度,培养优秀人才,减少因粉尘而诱发职业危害的现象,才能真正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香,曾远红.深圳市某宝石加工村作业场所粉尘危害现状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4,14(6):695-697.
[2]金龙哲.我国作业场所粉尘职业危害现状与对策分析[J].安全,2020,41(1):1-6.
[3]王海椒,杜利利,谭利民.作业场所粉尘危害现状调查[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3,28(6):118-119.
[4]沈福海,肖椒.某市作业场所粉尘危害现状及管理调查[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23(6):45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