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41
摘要:随着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对外贸人才需求十分强劲。而高校培养的外贸人才满足不了本地市场需求,因此如何培养企业需求的外贸人才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课题,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当前重中之重。
关键词:外贸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俄罗斯是黑龙江省“一带一路”主要伙伴国。据海关统计,2019年,黑龙江省对俄罗斯进出口总值1270.7亿元人民币,增长4%,占同期全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的85.5%。其中,对俄出口100亿元人民币,增长34.1%;自俄进口1170.7亿元,增长2.1%。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人员、货物、资金、服务和信息的流动更加频繁,进出口业务不断扩大。黑龙江口岸对外贸易总额达1485.8亿元人民币,十三五期间,依托“龙江丝路带”设立龙江自贸区,抢抓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机遇,加强黑河、绥芬河、东宁、同江、抚远等边境口岸建设,大力推进与俄、韩、日等国家经贸科技合作,加快发展口岸、腹地和境外相结合的外向型产业。创新发展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境内外加工区等各类特色园区,着力建设以中心城市和边境口岸为节点、连接国内生产基地和国外商品市场的国际经贸大通道,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利用政策、区域优势,扩大对外贸易,将黑龙江省打造成对俄贸易“桥头堡”和“枢纽站”,这为黑龙江省外贸的发展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在黑龙江省在着力打造“龙江丝路带”建设大背景下,对外贸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更大和更高的要求,同时针对加快专业建设也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外贸行业和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能深入外贸一线,岗位适应能力强,具有熟练的外贸、报关、货代及国际物流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进一步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吃苦耐劳、有较强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经历,精报关、善货代、懂电商的杰出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黑龙江省外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外贸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外贸人才目前是社会急需人才,2016年1月中国报关协会与中国货代协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外贸行业就业岗位将达到600万。通过对黑龙江省大中型外贸企业的调研分析,每年外贸企业对技能型报关人才需求约1000人。根据调研,国际货运外贸专业人才需求中外贸业务员比重60%,货代员比重25%,报关员比15%左右,已有就业人员中75%为高职毕业生,这说明报关与国际货运学生更适合社会需求,社会也更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
黑龙江省的外贸专业毕业生每年有5000-5500人。但是其中80%以上的学生都会选择到大城市的国企、外资企业及合资企业的高薪岗位,人才流失严重,对于黑龙江省的2539家外贸企业来说,目前具备从事外贸业务、外贸营销、报关、跟单等工作所需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严重不足,这种人才流失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外贸行业迅速发展。
2.外贸人才能力不足
通过调查,很多外贸企业不仅仅注重毕业生的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是否具有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对问卷调查反馈信息来看,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基本是计算机应用中级,但是企业反馈很多学生的应用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
3.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实践环节较少
外贸专业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理论比重较大,实践环节较少。教师在教学中以精讲为主,以教材为主,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课本上,这种理论为主,缺乏实践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缺乏实际锻炼,难以适应企业要求。
二、重构黑龙江省高校外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
1.创新“联盟制”专业办学模式
在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立足于长期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与课程建设委员会,围绕专业建设,以合作项目为载体,通过签订多方协议,构建共赢机制,建立政校行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四方互相依托、相互协作、资源整合,有效实现成员之间的资源信息互补、共享、共赢,构建“政校行企协同”联盟制专业办学模式。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专业管理,不断提升专业治理能力。建立健全专业诊断与改进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质量内外部保障体系。
2.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根据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原则,依托行业,联合企业,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业绩优良、管理规范、技术力量雄厚、实训条件完善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1)对俄农产品贸易服务中心
在“互联网+”、“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利用牡丹江市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建立共享型实训基地,开设网络销售中心,让专业群教师和学生针对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特色工业品开展出口业务代理、进出口贸易咨询服务、报关与货代业务代理等工作,充分发挥其“教学、服务、示范、培训、创业”等多重功能。
(2)报关货代技能人才培训中心
与牡丹江市、黑河市、绥芬河市等地各外贸公司和中高职院校合作,围绕企业岗位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设置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内容,将行业企业分层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使企业员工和学生真正掌握报关员、货代员必备知识,提升技能水平。
(3)跨境电商运营平台
充分利用边境城市政策、区位、物流、仓储成本优势,建立跨境电商运营平台,助力破解边境城市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难题,积极引进企业项目产品、帮扶企业发展出口业务、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核心竞争力。
3.创新“学工服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学工服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政校行企四方合作育人为主体,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注重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创建并实施以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养成为主线,以培养报关货代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政校行企共管的“学工服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合作企业报关员、货代员、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五大目标工作岗位,基于工学结合、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四方资源优势的原则,依工作过程设计学生培养进程,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学工服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二学期为“职业认知学段”,第三、四学期为“职业提升学段”,第五学期为“实岗工作工段”,第六学期为“顶岗实践工段”。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这条主线”,政校行企全程携手,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
4.培育一流教学团队
着力打造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构建由“报关员+货代员+电子商务师+单证员+外销员”组成的“瞄准前沿、业务精湛、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优化”的双导师团队。学院与企业通过建立“报关大师工作室”、“教师驻企工作站”等合作项目,开展人员互聘、双向挂职锻炼、共建专业等活动,提升企业导师执教能力、学校导师企业实践能力。明确企业导师的聘任条件、工作职责、待遇与考核,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创新本专业教师分类培养制度、成长和激励机制,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工作。
基金项目:
2018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名称:“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对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研究,课题编号:GZB1318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