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当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以青岛市为例,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 环境监测 制度
一、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情况
前言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耳目与基石。没有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作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态环境监测是由环境监测机构按照规定程序和有关法规的要求,对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技术性监视、测试和解释,对环境行为符合法规情况进行执法性监督、控制和评价的全过程操作,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牢固的监测基础,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1]。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在解决各类民生问题,开展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青岛市已形成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主要监测技术手段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为政府制定环保规划、实施环境管理和决策、考核环境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从法律层面上要求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更好的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环保工作的新要求,国务院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提出环境监测工作要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到2020年,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2]。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仍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监测标准规范、信息发布、信息化水平、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等方面。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设已势在必行。
三、当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存在“重复”与“空缺”并存现象。根据环境管理的职能,我市的环境、水务、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均根据各自管理的需求建立相应的监测网络,独立开展相关领域的环境质量监测。由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监测技术标准规范,各职能部门在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监测点位、时间、频率、项目不统一,分析过程、质量保证、设备配置不规范、同类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无可比性甚至相互矛盾等问题。
2.生态环境监测的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随着监测领域的不断拓展,生态环境监测任务也在不断增长。与成倍增长的监测任务相比,当前环境监测机构在人员编制、实验室能力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受环境监测的运行保障机制和监测能力建设条件制约,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存在差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代表性和覆盖面还需完善,监测数据的技术保障与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加强。
3.生态环境的监测信息化水平不高[3]。
由于尚未建成整合全市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信息化系统,无法应用数据的提取、校核、变换、融合等信息化手段,对分属不同管理部门的异构数据源进行整合和集成,无法建立起标准统一、连接贯通、动态更新的数据仓库,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的共享程度较低,导致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等普遍存在部门化的“信息孤岛”问题,无法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的信息共享。
4.生态环境监测的创新能力不足。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的任务不断加重,环境监测机构的日常工作十分繁重,科研时间较为有限,没有形成稳定的科研机制,缺乏环境要素的前瞻性课题研究。受到当前垂改期间管理体制改革的限制,环境监测领域的科研项目较少,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难以引进,缺乏前瞻性课题研究和高层次科技交流合作,导致监测领域研究成果的转化能力较为薄弱,难以满足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四、对策及建议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是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基本要求。我市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要以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指导,健全制度,统筹规划,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的全覆盖,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的监测质量。全面说清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污染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青岛提供有力保障。
1.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整合现行监测技术标准规范。调整优化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设,逐步形成“点、线、面 ”和“天、空、地”相结合的立体式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高环境质量监测网的代表性和覆盖面[4]。对于同一环境要素的监测项目,制定统一的监测技术标准规范,形成相互匹配的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等质量水平。
2.建立科学有效的系统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监测保障水平。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建设,形成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应急监测等能力建设的制度保障。将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贯穿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采取网络检查、交叉检查、飞行检查等方式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
3.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监测信息共享程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对不同部门的异构数据源进行整合和集成,建立起标准统一、连接贯通、动态更新的数据库,保证环境监测基础性信息和数据的获取、处理、加工和运用,形成运转高效、反应灵敏、上下结合、数据可靠的市级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4.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环境监测科研成果的转化水平。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稳步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积极参与国家开展的环境监测分析标准体系研究。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高水平科技交流合作,通过合作研究、联合申报等方式在生态环境监测重要科研项目获取上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4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J]. 陈善荣. 环境保护. 2018(20)
[2] 找准定位 科学布局 抓住关键 确保环境监测改革取得扎实成效[J]. 柏仇勇,陈传忠,赵岑. 中国环境监测. 2017(05)
[3] 深入推进新时代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 柏仇勇 何立环 史宇 中国环境监测. 2018(05)
[4] 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 王晋,盛敏敏. 低碳世界. 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