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土保持以及土壤侵蚀受到社会上广泛的关注,而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发展中还有着一定的不足。为此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进步以及发展。
关键词: 土壤侵蚀;水土保持;重点研究领域
一、现阶段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中的不足
(一)应该进一步的明确自身的学科定位
在我国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在实际的研究以及发展过程中涉及着多方面的内容以及知识,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需要运用泥沙运动、自然地理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以及手段进行研究。对于目前的发展来说土壤侵蚀对我国的经济以及生态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说:生物、地形地貌、气象、土壤本身以及水文等各种自然因素。除此以外,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也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侵蚀,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因子对土壤进行影响,从而出现了土壤侵蚀的问题,这些因子的共同作用也使得我国土壤侵蚀的时间以及空间分布较为复杂。与此同时,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理风貌以及气候条件,这也导致我国水土侵蚀的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就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土壤侵蚀特征以及规律认识的难度。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中,土壤侵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多样性、区域性以及随机性等,而且在时间分布上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的综合也影响了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发展。所以在日后的发展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地明确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对象以及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方式、体系以及技术,这也是现阶段主要的任务之一。
(二)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土壤侵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以及多样性,这在国际上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较的话,我国在土壤侵蚀科学的发展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以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并不能够科学、客观的评价以往水土治理的综合效应以及成果,在对土地合理规划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能力较为缺乏,并不能够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我国实际的发展中科学研究与实际的生产时间不相符合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人员与科学家研究的对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也就导致科学研究出来的成果以及措施无法有效的应用于实践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有许多的原因,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相关的科学研究人员并没有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的推广出去,并根据实际的应用效果对实验成果进行不断的完善以及优化,将优化之后的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对于土壤侵蚀研究科学人员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升,科学人员没有足够的资金、精力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解决。
这些原因也导致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与实际的实践活动相分离,从而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的发展以及进步。
二、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重点
(一)水力侵蚀的原因以及过程
在现阶段的土壤侵蚀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水力侵蚀是因为在不同的因子影响以及作用之下,土壤的抗蚀力与径流侵蚀力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从而造成了土壤侵蚀,在我国目前的发展,这种侵蚀现象是分布最为广泛、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土壤侵蚀现象。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水力侵蚀有多种类型,比如说:浅沟侵蚀、切沟侵蚀、沟道侵蚀、溅蚀、片蚀以及细沟侵蚀等等。我国现阶段在这方面的研究重点主要有六个方面,分别是:对水力侵蚀的形态变化以及相应的过程进行数据模拟;研究水力侵蚀过程中水动力学以及水文的变化特征以及临界点;小流域水力侵蚀产生的原因以及过程;坡沟系统进行水沙输移以及汇集的主要工程;对土壤可蚀性以及土壤抗侵蚀力的物理现象进行研究以及阐述;对输沙以及坡地降雨径流侵蚀出现的原理以及过程进行研究等。
(二)风力侵蚀的原因以及过程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风力侵蚀也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侵蚀现象,风力侵蚀主要是出现在每年的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半干旱或者是干旱地区,其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比如说导致空气的浓见度大幅度下降、空气污染严重等,在所有侵蚀类型中风力侵蚀的影响范围最为广泛。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中科学家对于风力侵蚀主要的研究重点包括三种类型:在侵蚀过程中沙丘以及沙粒产生的原理以及整个的运动过程、对沙尘暴发生的源头以及原因进行研究,并找到相应的界定;风沙流动力学以及风的发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风力侵蚀产生的原因以及作用,从而更好的帮助科学家了解风力侵蚀的相关机理,保障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的发展以及进步。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能够知道: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在该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明确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的研究重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相关的问题,促进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更好的发展以及壮大。
参考文献:
[1] 水建国, 柴锡周, 等. 红壤坡地不同生态模式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 2) : 33- 36.
[2] 章明奎, 何振立, 陈国潮, 等.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 土壤学报,1997, 34( 4) : 359- 365.
[3] 钟继洪, 谭军, 等. 南亚热带丘陵湿润铁铝土结构退化及其机理 [ J] . 土壤学报, 1999,36( 4) : 499- 509.
[4] 朱祖祥主编.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土壤卷) [ M ] .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6.
[5] 李锐, 杨勤科, 吴普特, 郑粉莉, 谢永生, 王飞. 中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战略思考[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3, 1(3) : 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