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王自清 丁腾霄 施佳娟

发表时间:2020/5/1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期   作者:王自清 丁腾霄 施佳娟
[导读] 环境监测是我国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方式
        摘要:环境监测是我国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环境监测工作的展开,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环境问题。针对环境问题,给出有效解决措施,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是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前提。为使得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序进行,要加强现场质量管理工作,确保最终环境监测数据信息质量。基于此,论文分析了环境监测现状,总结了环境监测的发展对策,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发展对策
引言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则需要首先分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我国近年来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较大,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因此,提升环境质量和环境效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这些工作都需要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要制定有效措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1、环境污染基本概述
        环境污染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自然破坏或者认为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或者投放,超过环境自身自净能力的行为。或者是因为人为原因,使得污染物质对环境造成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生物的生长与人类的发展都将会受到影响。不同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环境造成污染。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硫的产生,主要是燃料油或者燃煤等含有硫的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与此同时,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以及森林起火等,都会产生二氧化硫。如果老人或者慢性病人,短时间接触浓度为0.5mg/m3的二氧化硫,会增加此类人群的死亡率。如果人们长期接触0.1mg/m3浓度的二氧化硫,那么会提升人们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我国对于二氧化硫的浓度有着明确规定,在居住区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需要保证在0.15mg/m3,年平均二氧化硫浓度要保证0.06mg/m3。
2、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2.1环境监测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般情况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统一管理的,但是我国地域辽阔,环境监测站分布散乱,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国家的环保部门一般是制定标准和措施,然后由地方的监测站进行执行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地方环境监测站配置的在岗人数不足,在采用现有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后,很难进行深入的操作,而且地方和总部之间的责任不明确,一旦出现问题难免会出现推诿扯皮,进而丧失地方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增大环境监测的难度。
        2.2专业性人才不多
        事实上,现阶段的地方监测站的管理工作已经得到的很大程度上的简化,降低了很多的操作难度。但是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对监测人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仅是要求监测人员检查记录相关污染指标的数据,更需要监测人员通过理论性的知识,对该城市或者是区域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但是由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人员需求不多,宣传力度不强,也没有面向社会,导致从事监测质量管理的专业人才缺失,不足以有效且深入的执行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研究。
        2.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危机意识质控技术
        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大量的监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但是这些数据不一定能够及时的得到整理并发挥作用,相关部门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再加上我国现在的环保措施已经颇具成效,所以就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放松警惕,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质量管理程序。质控技术主要是环境监测站配套有完善的监测设备,现今的监测站中,普遍没有配套完善的监测设备,不足以形成完善的监测网络,对整个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3、解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的具体途径
        3.1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检测技术
        要加强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保障,首先就要提升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并且对监测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使其一直能够紧跟当前的环境监测要求。加强人员专业性的建设,可以在高等教育领域培养更多的环境监测专业人才,保障环境监测人员的数量;其次可以对已经工作的环境监测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程度。其次还需要对监测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根据环境发展要求实现对技术的调整,使其能够尽量满足当前的监测需求。监测者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提前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更换技术,使环境监测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环境的保护提供帮助。
        3.2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和机制
        政府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监测法规和监测制度,从制度源头对环境监测行为进行规范,从而提升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对环境监测的标准和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使环境监测能够在机制的规范下保证质量和效率。环境监测工作还要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使得环境监测能够有法可依,体现了环境监测的合法性,能够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环境监测法规还可以对工作的内容进行监督,使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依法行事,避免行业乱象的产生。
        3.3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健全管理机构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需要具有良好的质量管理意识,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机构,进而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具体的措施如下:一是环境监测管理人员需要转变管理思想,提升质量管理意识,推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明确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容,清楚工作中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的资源和设备。二是提升环境监测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及专业性。由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涉及很多环节,对监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因此监测人员要认真做好每项工作,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三是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才。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技能。同时对质量管理人员要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使其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理念和知识,有效的保障环境监测工作开展,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3.4应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
        在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积极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确保所获得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可以利用实时监测功能充分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预测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环境监测质量负责人提供采取有效行动的参考依据。环境监测通常针对大气资源、水、土壤、固体物质、液体废物等,并对可能造成污染的物质进行有效监测,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保护和控制环境。由于监测内容复杂,监测设施多种多样,在监测某种物质时,往往需要通过多种监测手段仔细分析和核实。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效率,更好地完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任务,就应该重视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进而更好、更快地完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还重视创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能够满足时间的需要,从而有效地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水平。
结束语
        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是监测和评估我国的环境现状,及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环境,支持社会的持续长期发展。环境监测系统的特点是完整、复杂、准确分析和监测环境状况,为晚期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确保社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稳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志斌.我国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3):42-43.
[2]邱旭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3):44.
作者简介:
王自清  1981  汉  浙江嘉善 本科  中级工程师   环境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