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赵东倾倒区的相关基本情况为基础,对其2006年以后海域的水文气象、水文化学、海洋生物、海流、地形等调查数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重点研究了该区域生态环境及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方面的影响,并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分析疏浚物倾倒对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的影响,旨在为该倾倒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科学理论依据。
1海洋倾倒的含义
早在130年前,人类已经开始向海洋空间倾倒废弃物,美、英、德、日等国是较早进行海洋倾废的国家。70年代初,关于海洋倾废的国际法规以及国家法律相继出现,海洋倾废随机进入了新的阶段。
海洋倾倒即是指利用船舶等运载工具,将废弃物向海洋中倾倒的行为,其中包括弃置船舶以及其他人工构造物的等行为。海洋倾倒区则是指经海洋主管部门或经海洋主管部门所授权的机构,按照规定选划的专门用于进行倾倒活动的海区。人类使用海洋倾废区是利用海洋的自净化能力进行的尝试,优点在于其简便易行的处置方式,费用较低,且具有对人类健康较小的危害性。由于海洋自净化能力有限,必须及时掌握倾倒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否则盲目的倾倒会造成海损,进而危及倾倒区域的海洋环境,打破相关海域生态平衡。
随着我国海洋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洋垃圾得以产生,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船舶、平台等运载工具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行为我们统一称为海洋倾倒[1]。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便是海洋倾倒物,而疏浚物作为海洋倾倒废弃物中数量最大的一类值得引起我们注意[1]。
海洋倾倒废物应在特定的区域集中进行,该区域我们称为——海洋倾倒区,该区域是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按一定程序,以科学、合理、安全和经济的原则,经论证、选划并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专门用于接纳废弃物的特殊海域。
2海洋倾废管理法发展史
2.1国际海洋倾废管理法发展史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对于海洋倾废活动管理的法律条文基本是处于一个“三无”状态——无政府、无专门立法、无专门机构,并且对于倾倒区域的选择也是很随意,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海洋的严重污染。人们也在生活中逐渐的认识到了阻止海洋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因此,海洋倾废的立法和管理的管理条例呼之欲出 [3,13]。1972年11月,第一个全球性的公约——《伦敦倾废公约》正式签订出台,该公约明确指出有毒物质严禁向海洋进行倾倒并且详细的规定了倾倒物的种类,使得海洋倾倒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14]。十年后,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又在150个国家的签署下得以问世,为海洋倾废活动的法律条列的管理增添一股新的力量,随后,不少国家以此为基础并结合自己国家的特点分别制定法律、法规来制约并促进海洋的可持续发展[3],至此,海洋倾废走上了科学、法制的管理轨道。
2.2我国海洋倾废管理法发展史
我国管理海洋倾废是指国家指定的海洋主管部门,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进行海洋倾废行为的管理,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15]。
1982年,我国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并实施,使得我国在海洋倾废管理工作进入法制管理轨道并与国际接轨[16],随着1990年《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的颁布,使得我国海洋倾废活动法制化、规范化,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17]。
目前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宪法中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作为基础,《环境保护法》作为综合性基本法,一般性行政法律规范作为程序,《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单行法律法规作为专门法的完善的法律体系[5]。
3海洋倾废研究工作类型
目前海洋倾废研究工作,一般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为技术上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倾废的包装及其材料,投弃方式方法究,水体对包装物影响,包装物对外体系的影响,废弃物的下降速率研究及废弃物的海底冲击等;
另一方面则为环境效应的研究:定期对海区和废弃物进行监视监测,废弃物在海水中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废弃物对周围环境特别是对海洋生物影响,以及外系统对废弃物影响等。
4疏浚物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实施疏浚物研究计划(DMBP),对珍珠港附近的倾倒区的水质、沉积物、海洋生物在施工前后进行监测,并建立环境影响的数值模型,取得重大成功[18]。80年代以后,随着化学、声学跟踪实验的开展及放射性物质跟踪技术的应用,使得疏浚物对环境影响的研究系统化,并对疏浚物的迁移过程及机理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和认识[19]。1985年我国展开此类研究,并于1989年成功进行“北黄海v号试验倾废区的倾倒试验研究”[20]。
正是由于海岸工程的快速发展,才使得海洋倾废成为处置废弃物的方法之一[21]。频繁的倾倒活动导致大量物质被引入海洋[22]。虽然疏浚物在很大程度上是洁净的,但是海水自净化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倾倒量大,时间长,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23]。因为疏浚物中包含诸如石油类物质、重金属等元素,当这些物质被释放出来其会在海水中停留较长的时间,影响海水质量的同时还会对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产生长期影响[24]。
5疏浚物对生态资源环境及渔业资源的影响
5.1疏浚物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浮游生物的个体较小,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拥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以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成为海洋基础生产力,同样也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环节。
倾倒疏浚物会使悬浮物含量增高,导致水体的消光系数增大,光线射深度降低,海水透光率降低,从而对浮游植物造成影响:一、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长与繁殖,会降低海洋初级生产力;二、悬浮物快速的下沉的同时会携带部分浮游植物下沉,严重损害水体中浮游植物。
倾倒疏浚物也会对浮游动物产生影响:一是导致海水中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加,导致使得海水透明度、光照下降,使得浮游动物的繁殖、生长收到严重影响,进而使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明显降低;二是大量的悬浮物将会抑制浮游动物的存活、繁殖,同时过量悬浮固体会使浮游动物的食物过滤系统与消化器官阻塞,导致浮游动物死亡。
5.2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倾倒疏浚物首先改变的是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因而底栖动物受到影响较大,对其最直接的影响是填埋,底栖生物中多数种类属于非游泳生物,逃逸能力相对较差,在进行大量或者过快频率的倾倒时,可能会使它们来不及逃生,导致窒息死亡。另外,疏浚物中可能会含有某些化学物质,会对底栖生物造成长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