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班主任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其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班级思想道德建设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立,离不开班主任高效的管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效率提升;策略
引言
在我们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的今天,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教育管理制度也在逐步完善。追求高认知、高积累的观念正在逐步退出小学生家长的脑海,小学班主任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逐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家长的注意。如何帮助小学生从懵懂的模仿学习阶段过渡到培养独立、优秀、有道德、有素质的青少年时期一直是教育者不断探讨的难题。
1在教学中适当激励学生
在教学中,班主任对学生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在生活中,任何人都需要鼓励,通过别人的赞扬会让自己有前进的动力。在对小学生的教学管理中,激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班级的教学管理中,班主任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免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班主任要把对学生的激励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作中,例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成绩进步或是在其他方面表现优异时说“我们是一个非常棒的班级,我很开心能成为你们的班主任”等类似的话,这种话可以让学生感到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信心,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除了对整个班级的鼓励,班主任也要注意对个别学生的鼓励,例如:对于作文写得好、英语听说能力强或是数学计算准确率高的学生,班主任都可以给予其相应的奖励,并让其继续努力。而对于各方面表现都一般的学生,班主任更要注意对其的鼓舞,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与此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在班级里举办学习比赛,通过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小学班级的教学管理效率。
2.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差异化管理
班主任一定要能准确地了解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并根据不同学生间的差异对他们进行差异化的管理。虽然一个班有三五十学生不等,但教师可将个性相似的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个性化分类管理,也相对方便;或将自控、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分配到每一个学习小组中起带头作用。同时,对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孩子,教师要多采用鼓励式语言进行鼓励教育;对那些异常顽皮但心理素质较好的孩子进行沟通式教育,课上、课下加强沟通频率、深度,从而更好地感知这部分孩子的心理需求,制定出符合其发展的管理制度,培养独立、优秀、有道德、有素质的少年。
2.3展多样化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学习为重”,学生仿佛被关在一个封闭的学习空间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一模式极不利于学生多样化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同时这也是导致“高分低能”情况的根本原因。受传统封闭、僵化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师生关系往往也处于一种相互对立的状态,部分教师当堂责骂学生,学生畏惧甚至厌恶教师,这些现象和行为都深刻反映出师生关系紧张的情况及其危害性。当前,小学教育倡导的是实行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教学也不止停留在书本知识教学,更加强调开放性的学习理念啊,更注重个性化、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对此,小学班主任教师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要多多组织和开展一些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活动,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并通过师生协同合作、共同参与活动,来拉近二者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例如,班主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展现自身个性的班会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要讨论的话题,自己主持、自主参与。当中,班主任主要负责准备和整理资料,为参与者,而不是组织者。通过这样一次有意义的班会活动,不仅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而且师生之间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这对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增加班级凝聚力与向心力无疑大有助益。同时,也极大程度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
2.4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为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班主任还应创新班级教学管理的模式,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艺术,以鼓励、欣赏教育代替批评教育,帮主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使其感受到被爱和关注。如当班级中有学生在课堂中说话、干扰其他学生听讲时,班主任应以肢体语言、眼神示意其保持安静,并可在接下来学生进行小组谈论时,向其询问是否存在困惑或不解的问题;当班级中学生发生矛盾时,班主任应以帮助学生化解矛盾的视角实施教育,关注学生行为的动机、心理活动,具有同理心,能够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错误,对其实施引导教育。同时,注重家校共育,可借助信息化发展的便利,密切与家长的沟通,以便进一步了解学生,促进对科学教育理念的共享。
2.5树立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建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去承担、扮演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包括为学生的成长而服务,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服务于班级管理,合理采纳学生意见、建议,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班级管理氛围,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同时,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之中,小学班主任一定要认真对待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建立自己独特的管理体制,不一味模仿老一辈班主任的管理理念或优秀班级的管理制度,要在了解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制定适合自己班级的个性化管理体系。这就对小学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一定的实际管理经验。
2.6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班主任可制订管理制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督促,否则制度就会失去实际意义,成为一纸空文。在检查督促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应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督促。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当好“参谋”,抓住并解决主要问题,学生之间的问题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小学班主任要学会改变既当“保姆”又当“警察”的做法。
2.7举行班级活动促进教学管理
班级活动是促进班级管理高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班主任要根据日常的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开展合适的教学工作。例如:对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素质教育活动,并将有关的德育教育知识融入到素质教育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树立正确的三观,以此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保护校园”的活动,在自习课时向学生们讲解净化校园的相关知识,然后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组织学生清扫操场上的垃圾。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树立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班主任也要把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向外延伸,让学生了解该如何保护家庭卫生、公共场合环境等问题。此外,班主任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志愿者团体所做的公益活动,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水平的提升,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从小就要遵纪守法、保护环境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的观念。在这种形式的教学管理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还能有效地提高班级教学管理的效率。
结语
班主任是小学生学习的掌舵者,肩负重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正确的价值观念、活跃的课堂氛围、创新的教学方式、完善的管理方案、良好的沟通关系都是提升教学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同时班主任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全方位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凤君.关于提高小学班主任的教学管理效率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196.
[2]邵玲.简析小学班主任教育教学管理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