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标识阶段南宁市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

发表时间:2020/5/1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月6期   作者:蒋晏平 刘霞
[导读] 绿色建筑将是建筑设计的指向标

         摘要:绿色建筑将是建筑设计的指向标。绿色建筑力求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本文旨在通过对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阶段中各技术体系存在的增量成本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为后期的绿色建筑提供设计依据。南宁市因为雨水回用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的的采用导致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在增量成本单项中占据成分比较大。
         关键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引言
         我国于2006年6月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15年1月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绿色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紧接着颁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财建[2012]167号)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建办[2013]185号)等文件[[]],更加促进的绿色建筑的发展。
         随后,南宁市发行《广西绿色建筑评价》DB45/T567-2009、《广西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以及《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发改环资[2013]1407号),随着南宁市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理论完善,具体实施进程也开始步入正轨。自2015年1月开始,南宁市绿色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具体2009~2015年的绿色建筑实施情况如下表1.1所示(此数据不包括南宁市金开区和高新区)。
        
         表1.1  南宁市2009年~2015年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情况

         统计南宁市近7年的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数量看出,项目从2009年~2013年发展较慢,总的数量仅为34个,建筑面积为411.5651万平方米,2014仅一年时间绿建项目数量提高至116个,较前面4年数量增加比例达到241%,建筑面积达到2297.3万平方米,2015年至今绿建项目数量为116个,建筑面积为1501.7万平方米,2015年相对2014年绿建实施面积减少了近795.6万平方米,同时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为0,建筑面积减少分析原因为广西建筑业增加值自2001(9.3%)年以来2015年首次进入个位数增长(具体详见图1.1[2])。而2015年以来项目二星级绿色建筑数量比2014明显减少,三星级绿色建筑为0,分析原因一方面建设单位及相关咨询单位对绿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认为星级越低,成本投入越省;另一方面原因没有具体分析项目实际情况,只为满足政策要求通过审批程序而取最低标准。根据对绿色建筑案例的增量成本统计,增量成本分布在0.004%~3.82%不等,一星级分布在0.004%~0.86%;二星级分布在0.08%~3.04%;三星级分布在0.19%~3.82%。从上述数据可见,相同的地区相同的建筑性质同等的星级标准,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一方面反映并不是单纯的星级标准越低其增量成本会越低,另一方面也投射出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的设计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可能一味地追求绿建新技术的应用,造成较高的成本投入,没有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技术措施。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各技术条文进行简单分析,结合南宁市气候特点、建筑特点和人们的文化意识,对南宁市特有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增量成本进行简要分析,对绿色建筑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技术措施增量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后期的绿色建筑的设计提供较为清晰和直观的思路。
        
         图1.1  2001~2015年建筑业增加值列图
          1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阶段增量成本分析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囊括项目的前期可研、施工图设计、招投标、施工验收、运营管理、废旧拆除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均为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设计标识阶段则是在全寿命周期的基础上不包括运营管理和废旧拆旧。项目成本根据类型可以分为资金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3]。资金成本可以通过实际的财政预算体现,而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则影响因素较多,本论文不进行赘述,本文着重对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阶段的资金成本进行分析。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大类组成。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主要在运营阶段,本文仅分析设计标识阶段的五大技术体系,即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设计标识阶段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组成和比重。
          1.1节地与室外环境
         节地与室外环境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着重在土壤氡含量检测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项目在建设初期进行工程选址在符合相关城乡规划的要求前提下,需对原有场地进行优化,相关措施有室外透水地面的敷设,环境绿化等。项目在选址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原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开发地下空间、改善室外人员活动环境等,为改善室外环境,通常采用种植乔木、建设建筑构筑物等措施缓解热岛效应;通过增加植草砖和透水地面来改善室外活动场地的透水性,在节地与室外环境体系中,以上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设计。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相关要求,成本投资中可列为增量成本的措施详细列于下表1.2。
         表1.2  节地与室外环境增量成本产生相关措施

        
  
        
         表1.3  节地与室外环境相关增量成本单价
 
注:本论文表中价格均是通过网询问格以及参考论文获得,不具有实际报价性质,仅作为论文数据参考,增量成本计算均是以平均价格计算。
        
          1.2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能与能源利用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主要在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空调系统、照明系统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节能可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被动式包括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及自然通风等,主动式包括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照明系统节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在项目设计初期尽量控制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墙体材料及外窗类型等来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门窗可采用南宁市推荐九项新技术,窗框可采用断热铝合金、PVC塑料、玻璃钢、铝塑钢、铝木等,窗玻璃可采用Low-E中空玻璃、热反射镀膜等。空调设备采用高效节能设备,有条件情况下,鼓励采用热回收系统,新风比可调节措施等节能措施。照明系统鼓励尽量采用自然采光,灯具尽量采用南宁市九项新技术中的高效节能灯具,最后在设计中以目标值控制设计值。南宁市作为可再生能源示范市,正在大力推广采用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以上措施对比一般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增量成本,但是这些在运营阶段均可带来经济效益,具体效益需具体分析。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在节能与能源利用要求,成本投资中可列为增量成本的单项目详细列于下表1.4。

         表1.4 节能与能源利用增量成本产生相关措施
序号    投资成本项目名称    是否计入绿建增量    备注
 
        
         根据市场调查,汇总以上节能与能源利用可能存在的绿色建筑增量单价如表1.5所示。
        
         表1.5  节能与能源利用相关增量成本单价

注:本论文表中价格均是通过网络询问价格以及参考论文获得,不具有实际报价性质,仅作为论文数据参考,增量成本计算均是以平均价格计算。
          1.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主要在节水器具的使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中水回用系统以及绿化浇灌节能措施。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主要目的是减少日常用水量,统筹措施一方面在生活用水、绿化浇灌等用水点采用节水器具,另一方面为中水、雨水等水资源的回收利用。节水器具的使用能够达到明显的节水效果,用水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的不同,节水效果和成本也会有较为明显的差距,节水器有坐便器、淋雨设备、水龙头等。
         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可以分为雨水和中水,中水的回收利用是将一些沐浴废水、冷却废水等进行收集、处理进而回收利用;雨水的收集利用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直接利用是通过一些清洁的屋面和道路收集,简单处理后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冲洗、洗车用水等,间接利用则是通过透水地面、绿地、渗排一体化设计等直接回灌地下[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指出:现在常用的绿化节水灌溉方式主要有喷灌和微灌,喷灌比地面漫灌要省水30%~50%,微灌包括微喷灌、涌流管、地下渗灌和滴管,地面漫灌较常规省水50%~70%,比喷灌省水15%~20%[6]。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成本投资中可列为增量成本的单项目详细表1.6。
        
         表1.6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增量成本产生相关措施

 
          1.4节材与材料利用
         节材与材料利用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主要在可循环材料的利用。建筑材料是绿色建筑理念实现的载体,是建筑发挥绿色功能的地基。高强度建筑结构材料的使用包括高强度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都是节约材料的体现。如果建筑受力钢筋均为HRB400级以上,则钢筋使用量每100m3可以节约4吨,混凝土等级达到C30及以上,在目前混凝土一般消耗量上可以节约30%[7]。同时,当今社会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还重视建筑循环材料的使用,利用可再循环材料能减少使用新材料带来能源的耗损和环境的污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规定住宅建筑中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在循环材料用量的比例达到6%,公共建筑中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在循环材料用量的比例达到10%成本需计入增量成本。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在节材与材料利用,成本投资中可列为增量成本的单项目详细列于表1.8。
         表1.8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增量成本产生相关措施

          1.5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环境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主要在声环境的检测费用以及隔声隔震措施、风环境费用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居住的室内环境是建筑品质最宏观表达,舒适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是绿色建筑最基本的要求。室内环境质量可以分为声、光、热、风、空气质量五个方面。室内声环境绿色建筑主要通过控制声音的传播路径,如绿化屏障、围护结构的隔声措施等;室内光环境一方面为尽量采用自然采光,同时提高室内光源的节能效率;室内热环境主要通过采用主动的空调设备以及被动式围护结构的传热性能来控制;室内风环境首要考虑自然通风,其次考虑提高新风系统的使用效率和质量;室内空气质量是对人员工作和生活影响的最直接因素,绿色建筑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可以通过在主要功能房间安装一些温度、湿度、空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检测的传感器。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在室内环境质量,成本投资中可列为增量成本的单项目详细列于下表1.9。
        
         表1.9  室内环境增量成本产生相关措施

          2南宁市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项目位于南宁市五象新区,建筑性质为学校,总用地面积74亩,总建筑面积41194.26平方米,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5827.04平方米,功能为车库及设备用房,容积率0.66,绿地面积17158.66㎡,绿地率35%。项目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价格来源于绿色建筑整体设计中的技术措施概算,项目总投资费用为19173.56万元。
         各项增量成本概算具体详见下表2.1。
         表2.1

注:本论文表中价格均是通过网询问格以及参考论文获得,不具有实际报价性质,仅作为论文数据参考,增量成本计算均是以平均价格计算。
         从表2.1可以看出,在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单项中,所占比例由小至大依次为节地与室外环境、额外费用、室内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材与材料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具体详见图2.1。
        
         图2.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各指标体系分布图
        
         本项目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为59.9元/㎡,投资增量比例为1.2%,低于绿色建筑二星级平均水平(增量成本平均为207元/㎡,投资增量比例为4.2%[8])。项目主要增量成本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雨水回用系统投资较大,其次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3结论
         (1)绿色建筑体系中产生增量费用的技术措施较为广泛,针对不同的项目,由于主体方案设计的不一致,所需增设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不同,会导致绿建增量费用的不同,因此在项目主体设计初期应重新考虑各方面需求。(2)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投资增量主要在集中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以及室内环境,南宁作为海绵城市及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对于雨水回用系统以及可再生能源推广的应用,导致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及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投资增量成本占据较大的成分,因此在进行雨水回用系统设计和可再生能源应用设计前,充分考虑投资成本与经济效益,进行投资回收期的计算,设计过程中,不要盲目追求新技术,高科技,合理设计高效的使用。(3)在绿色建筑技术措施选择中,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采用适用的技术措施,因为区域的差异,气候各异,人文环境的区别,单位增量成本较国家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盲目套用国家标准。(4)绿色建筑起步已久,却发展依然缓慢,一方面由于投资增量的增多,另一方面也反映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够,因此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需要政府部分相关财政支持的同事也需要进行加强宣传和进行现有成果的展示。

          参考文献:
         [1]南宁市建筑节能和墙体改革新文件汇编.南宁市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M].2014.
         [2]广西区统计局.当前广西建筑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N/OL].本地新闻,http://liuzhou.house.qq.com/a/20150731/023940.htm.
         [3]伍倩仪.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
         [4]李连龙.屋顶绿化在城市减排中的作用及实施对策[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144-147.
         [5]刘加平.绿色建筑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85-194.
         [6]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86-8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李倩.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