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原因与防治措施魏克森

发表时间:2020/5/1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6期   作者:魏克森
[导读] 沥青路面是指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铺筑的各种类型的路面
        摘  要:沥青路面是指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铺筑的各种类型的路面。沥青结合料提高了路面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损害的能力,使路面平整少尘、不透水、经久耐用。虽然沥青路面优势很多,但也常常受到诸多病害的影响,故本文对常见的沥青路面病害原因与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病害原因;防治措施

1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原因
  1.1  沥青路面的裂缝
        沥青路面铺筑完成后,一开始产生部分裂缝时,并不会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但随着长时间的雨水浸透及重载的作用下,路面的承载能力下降,因此在承载力较低的部位易产生各种裂缝。
        1.1.1  横向裂缝
    沥青本身是一种对温度较为敏感的粘弹性材料,当温度较低时,沥青变硬变脆,产生收缩变形,表面产生的拉应力不足以抵抗其抗拉强度时,沥青路面便会开裂;再者,基层材料在成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收缩,随着时间的延长,受干湿、冻融循环的影响,加上行车荷载的作用,从而导致裂缝贯通进而产生裂缝破坏;另外,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缝处理不当,接缝不严,造成新旧部位结合力下降,从而导致横向裂缝。   
        1.1.2  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主要是由于地基和填土不均匀性,特别是在旧路基拓宽地段,因土质台阶处理不规范、分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控制不严从而导致加宽部位沉降产生的。如:沥青路面面层摊铺相接处的接缝处理不当,造成结合不紧密而相互剥离,产生纵向裂缝。
        1.1.3  网状裂缝
        当遇到雨雪天气时,水会渗透到沥青路面表层与下层的交界处,在长期的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膜的底部便开始脱落,并逐渐向表面扩散。同时,随着沥青底部大量砂石的脱落,沥青路面上部发生不同程度的下沉现象,从而出现网状裂缝。施工中,如果沥青材料的配比不当、搅拌不均匀,也会使沥青路面出现网状裂缝。
   1.2  车辙
    在高温条件下,温度升高,沥青的黏度呈对数级下降,劲度模量降低,抗车辙能力越小,沥青混合料具有一定的蠕变和应力松弛现象,在行车载荷作用下,当沥青混合料的受力超过其弹性极限和屈服点,就可能产生塑性变形,不断积累形成车辙。另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基层材料配合比以及路基土壤组成等设计,都可能影响车辙的产生。
   1.3  坑槽
        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在混合料本身缺陷、环境因素影响以及长时间行车荷载作用下,会出现较大的空隙或者微小的裂缝,这些微小的裂缝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会逐渐向周围扩展,经过降水作用,水分会随着裂缝逐渐进入路面内部并自由流动,在车辆行车荷载作用下,水分会产生较大的动水压力,在沥青路面面层间不断冲刷,导致集料脱落,沥青路面下面层强度降低,引起路表损坏,从而产生坑槽病害。
1.4  泛油
        沥青混合料由于压实度标准偏低或压实度不足,路面开放交通后在重载车辆的再次压密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内的集料不断嵌挤而空隙率减少,最终沥青胶浆被挤压到路表而发生泛油。路面积水在高速行驶的汽车轮胎下形成很高的动水
压,当车速较高时,所产生的动水压足以击穿表面层沥青混凝土,进入面层底部;路表水侵入面层内部并长期滞留在沥青层底部,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和动压水冲刷下,集料表面的沥青膜剥落成为自由沥青,并在水的作用下被迫向上部迁移,从而导致面层上部泛油。
1.5  松散
        在重交通车辆荷载作用下,地表水在路面面层或在面层与基层中间产生水动力,使沥青薄膜与石料逐渐剥落,导致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严重破坏,路面面层渗水滞留于基层表面,造成面层和基层结合部含水量过大,使路面底部沥青混合料稳定性减弱;沥青与矿料黏附性差(沥青黏性差、集料黏附等级低、集料潮湿、沥青老化后性能下降等),最终形成松散破坏。


1.6  拥包
        基层局部含水量过大,水分滞留于基层,或基层浮土过多,或透层沥青洒布不合要求等原因,影响面层和基层之间的结合,在行车水平力的作用下,使路面产生推移而形成局部不规则隆起的变形;在沥青路面运行早期,沥青混合料中的颗粒构成尚不稳定,处于微移动阶段,沥青路面结构层的抗弯拉强度及抗冲击强度均没有达到最佳值。而早期重型车的通行使结构层的抗拉力远远大于沥青面层的抗弯拉强度,经车轮重复碾压,出现推移拥包。
1.7 表面抗滑不足
        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集料软弱,宏观纹理和微观构造小,粗集料抵抗磨光能力差,级配不当(粗料少、细料多),用油量偏大,或出现水损害;沥青稠度太低,车轮磨耗太严重,致使表面集料被磨光,使得沥青表层出现抗滑能力不足。

2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2.1 裂缝   
        为了更有效地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在沥青面层的底面设置应力吸收层,如采用变形率大、弹性模量较低,且不存在低温脆化问题的土工织物或沥青橡胶薄膜等,它既可作为吸收层,亦可作为保温层及防水层。如果接头的宽度不超过5mm,则在去除碎屑后,将稠度较低的热沥青倒入接头中,并在接头深度的三分之二处停止。将碎石和细沙冲填到裂缝中,清除溢出的沥青和碎石。如果接缝宽度大于5mm,则首先应去除接缝宽度的松动边缘,清除接缝中的碎屑,并将混合均匀的热沥青填入接缝中并夯实。网状裂缝的处理方式为,当这些裂缝的开裂程度较轻时,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其一是,将乳化的沥青稀释,均匀的铺在裂缝处,作为裂缝的封层,铺设的厚度不宜低于36mm,然后在该封层上再铺设一层沥青混合材料,从而保证其质量。其二是,铺设土工合成材料,然后在其上加铺沥青混合料上封层。
2.2 车辙
采用坚硬、表面粗糙、嵌挤作用好、形状接近立方体的粗集料,严控矿料质
量,必须严控矿料的针片状含量,如果针片状含量过大,将加速车辙的发生。路面结构组合优先采用混合式基层,上基层为沥青稳定碎石,下基层为半刚性基层,混合式结构沥青层厚度应控制在18~22cm,此结构能有效降低基层的疲劳应力和层间切应力,进而提高沥青面层整体抗车辙能力。
2.3 坑槽
        路面在施工时需要在规定的位置上设置纵向与横向排水结构,保证其排水性能达标,具备较高的防排水性能,避免积水造成严重侵蚀的问题存在。沥青路面铺设施工环节,要严格控制材料的密实度性能,如果出现空隙过大的问题,应该在沥青表面中铺设黏层沥青与透层沥青的材料,从而可以防止积水进入到结构中。另外,遇到雨雪天气之后,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将积雪清理工干净,以降低积雪对于路面所产生的侵蚀危害,以防止出现坑槽的病害问题,保证公路结构性能达标。
2.4 泛油
        优化沥青路面设计方案,控制路面空隙率设计系数;严格规范沥青路面压实工艺技术和工序流程,科学定位路面压实度标准,严格控制沥青路面压实强度和密度,并加强路面压实度检测,是有效预防沥青路面压密性泛油的重要途径;科学布置路面排水设施,预防路面动水作用型泛油;对路面铺筑材料的结构性能进行合理优化选择,严格检测相关材料的热涨性变系数,同时采取科学的路面养护维修管理。
2.5 松散
        沥青面层各层次尽量采用空隙率小的沥青混合料类型;在摊铺之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公路沥青路面的宽度、厚度,并且结合摊铺机的产量和运行速度来确定摊铺的机械和方法;提高沥青面层施工过程中的压实度控制标准,增设现场压实后剩余空隙率检测标准;设置下封层,阻止雨水下渗破坏基层。
2.6 拥包
        由于面层原因产生的严重拥包,可在气温较高面层发软后铲除,然后撒一层粘层沥青,重新铺筑沥青混合料,找平压实;合理控制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适当增加面层厚度,以增加其整体刚度,使其更好地与基层结合。
2.7 表面抗滑不足
        合理选择抗滑层的材料和采用抗滑表层结构,例如在沥青砂层上嵌压抗滑石料,即在沥青下面层上铺一层砂砾石沥青混凝土,然后用压路机轻压一遍,将拌和的热抗滑石料均匀的撒布在沥青砂上,趁热用压路机碾压,使石料的1/ 2-3/4 嵌入沥青砂中,然后在嵌压石料孔隙间撒布干砂,再用压路机碾压成型,这种结构的宏观构造深度大,抗滑石料用量小。

3   结语
        综上所述,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这就要求我们得不断找出病害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进而加以分析,从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作用,提高路面寿命,提升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丽娟.综述立起了个路面病害防治与养护[J].交通建设,2017
[2]王松山.论沥青路面常见病害与防治措施[J].居舍,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