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导致合同履约风险不断增加,涉疫情纠纷可能大量产生。相关市场主体在运用不可抗力作为维权手段时,要充分重视其适用前提,既要关注其法律构成要件,也要注意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合理调整经营策略,全面梳理合同条款,采取有效救济措施,并做好相关证明文件的收集整理,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关键词:不可抗力 疫情 法律适用 救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0时,全球确诊新冠肺炎1210956例,死亡67594例。目前全球已有205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毫不夸张的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无疑也会对各类企业的生产经营、合同履行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的市场风险和法律问题。在涉疫情的经济纠纷中,当事人往往会以新冠疫情作为“不可抗力”,主张免责或解除、变更合同的法律条文。但是,作为一项基本法律制度的“不可抗力” 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外延,也有着法定的适用条件,不能简单机械套用甚至过度滥用,导致相关诉求利益不能得到满足。
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公司履约风险持续升级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全球新冠肺炎数据实时统计系统,截至美国东部时间4月2日晚6时,全美共报告新冠肺炎确诊242182例,死亡5758例,治愈8889例。据白宫公布的备忘录,美国总统特朗普2日再次进行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阴性。《华盛顿邮报》撰文指出,美国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已经超过“9·11”事件死亡人数。另据俄罗斯新冠病毒防疫官网消息,截至3月31日,俄罗斯境内共确诊新冠肺炎感染病例2337例,单日新增500例。累计死亡17例。而在意大利时间31日12时,意大利全国降半旗,向新冠肺炎所有遇难者哀悼。而法国人先前已经关闭了卢浮宫、紧急暂停巴黎半程马拉松,德国16个联邦州多半已经“沦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新评估了2020年和2021年的经济增长前景,宣布全球已进入衰退期,与2009年一样糟糕或更糟。等等。新冠肺炎疫情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为,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我们共同面对的最大考验。为了有效应对疫情蔓延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部委与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应对政策和防控措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经济秩序稳步有序恢复,然而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恶化,加之相关政治经济因素的多重叠加影响,导致当前包括经济合同履行在内的生产经营行为受到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冷静应对,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等多种手段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损失,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秩序逐步恢复。
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不可抗力的法律认定
不可抗力的概念来源于法国《民法典》,是法国的法律默示地位。简单来说,不可抗力条款针对的是一些影响合同履行的事件,这些事件是合同双方不能控制的,也不是由于合同方的错误所导致,而且履约一方也无法采取措施去避免受该事件的影响或能够控制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从一般意义上讲,凡属于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的情况均属于不可抗力的范围。所谓不能预见,是指合同当事人对于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根本无法预见,如果能够预见或者应当能够预见,却因为疏忽大意或自身过失而未能预见,则均不能构成不可抗力;不能避免,是指出现了不能预见的意外情况,如果造成的后果是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补救措予以避免,也不能构成不可抗力;不能克服,则是指当事人对该事件的后果无法加以克服解决,毫无办法进行阻止。
在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中,不可抗力作为已经一项基本制度被确立。比如《民法总则》180条规定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招投标法》第六十条规定“中标人不履行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给招标人造成的损失超过履约保证金额的,还应当对部分予以赔偿;没有提交履约保证金的,应当对招标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中标人不按照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履行义务,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二年至五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不适用前两款规定。”《合同法》第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通常来讲,不可抗力的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自然灾害,诸如台风、洪水、地震、海啸等;(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等;(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战争等。具体而言:
1.自然灾害。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自然灾害是典型的不可抗力。尽管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见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但精准预测自然灾害,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包括新型冠状肺炎等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仍然束手无策。因此,因自然灾害导致合同履行不能的,当事人可以免除责任。
2.政府行为。即合同当事人签订合同以后,因国家政府部门颁布新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导致不能够按照事先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在此种情形下,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当事人亦可以免除责任。
3.社会异常事件。即在合同签订后因发生罢工、骚乱等偶然事件阻碍合同履行。这些偶然事件既不属于自然事件,也不在政府行为之列,对于合同双方而言,在签订合同时不可预见,一旦发生又不可避免、不能克服,因此也是不可抗力事件。
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司法实践中,有关各方已就此次疫情认定为不可抗力的问题达成共识。2月2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向浙江省湖州某汽配制造企业出具全国首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书;2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臧铁伟在就就疫情防控相关法律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当前我国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当事人来说,属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
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月16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茆荣华表示,因依法采取疫情防控措施造成合同不能履行的,可以认定属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2月2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下发重要通知,明确疫情防控导致工期延误属于合同约定的不可抗力情形。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不管是立法机关、审判机关还是政府职能部门都明确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可以构成不可抗力。
但在实际中,是否可以认定为不可抗力,则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地域上分析,在湖北省境内,由于疫情严重程度有所差别,各地方政府采取了不同应对措施。比如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市政府采取了封城,一段时间内进出武汉的通道被切断,相关商贸物流交易不能正常开展,对该区域内的相关市场主体而言,本次新冠疫情可以被认定为不可抗力的构成要件;对于除武汉以外的孝感、黄冈等地也采取了类似的管制措施,也可以被认定为构成不可抗力。即使如此,各类市场主体也不能动不动就以新冠疫情作为“免死金牌”,殆于及时履行本方应当履行的合同义务,甚至故意逃避自己的合同义务。比如对处于卖方的贸易类公司而言,如果货源地在并未严格管控的湖北以外其他区域,完全可以通过线上办公、网银支付等方式完成交易付款行为的,如果不积极履行事先设定的合同义务,一旦出现履行不能等不利后果,简单以不可抗力进行的抗辨主张很难被审判机关认同。
而对于其他疫情尚未达到“封城”程度的地区而言,在认定是否构成不可抗力这一问题上,则更应当采取审慎谦抑的态度,对“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不可克服”的判定标准采取严格限制原则。比如,市场主体的经营业务活动并没有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例如身处上海的某房地产中介公司已经全额收取租金,却打着不可抗力的旗号拒绝向业主支付房租,这样的情况当然不会被法律所认可保护,还有的公司或企业,在新冠肺炎爆发前就已经违约,如果还以“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也不会得到法院支持。相反,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则有可能被认定为不可抗力,比如注册地与主要经营活动场所均在上海的某影视传媒公司与旗下签约演员于2020年春节之签订了拍摄某部电视剧的合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国家依据公共卫生传染法等法律授权作出了禁止特定规模人员聚集的通知,导致合同约定的特定时间聚集演艺行成不被法律所允许。即使演员们在主观上愿意在疫情期间聚集在一起拍电影,在事实上也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这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的。在此种情形下,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可以援引不可抗力作为减轻或免除己方责任的正当依据。
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适用不可抗力的对策建议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新冠疫情防控国际分享会上表示,“如果一些国家控制不了疫情,会给全世界带来灾难,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越来越变成一个地球村,各国企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近期接连出台了各类保障企业复工,以及复工后如何促使企业继续正常运营的措施,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应对新冠疫情引发的系列问题。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各类企业也应当全面评估预判新冠肺炎疫情对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要合理调整经营策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实际,密切关注当前疫情影响程度、国内以及海外疫情发展态势,根据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行业特征、合同性质、交易惯例等情况,坚持正面、积极、负责的态度,与对方当事人开展沟通对话,为公司将来可能面临的法律纠纷做好准备,避免被对方当事人索赔过高违约金或者赔偿金。如果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没有对合同履行构成实质影响,我们建议仍然按照合同约定方式继续履行相关权利义务,并与合同相对方进行沟通磋商,争取延长合同履行期限或者对合同进行变更或签订补充协议。如果新冠疫情对合同履行已经产生实质性影响,则应根据影响程度大小和合同约定情况,合理选择是运用情势变更原则协商调整合同权利义务,还是借助商业保险条款防止损失扩大升级,抑或是运用不可抗力条款中止或解除合同,等等。
二要全面梳理合同条款。密切关注合同履行阶段及合同履行期限,根据情况紧急程度进行分类处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对疫情防控给企业履行合同造成较大影响,或者直接导致合同履行出现重大障碍的,建议予以重点关注,仔细细审查合同中情势变更、不可抗力、法律变更、违约处置等条款,既要明确合同订立的时间节点,若是在疫情发生之前签订的,则疫情是合同签订时无法预见的情况,可以主张适用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反之则可能不适用;也要确认是否有影响合同实质履行的相关政府政策,如能够找到相关政府依据,比如政府关于新冠肺炎防控的公告通知等,则较为容易适用情势变更或不可抗力,反之则有可能会出现证明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要确认在疫情防控之前是否有合同延迟履行的情形,如果是在迟延履行后发生了不可抗力的,则无法免除其应当承担的责任。
三要采取有效救济措施。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条,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因此,如果企业选择采用不可抗力条款,则应当尽快通知交易合同相对方,将疫情对合同履行产生的影响通知给合同相对方,并做好履行通知义务的相关档案的管理,以及相关政府文件、公告通知等的保存管理工作,对因疫情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的合同,除履行通知义务外,还应评估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成本和损失,并设法控制这些损失,在可行的情况下考虑做出替代性安排,将损失将至最低,否则将无法顺利适用不可抗力条款。同时建议尽早将《不可抗力通知》发给合同相对方,并尽量提供相应证明,如果时间过于仓促,可以先用媒体报道方式代替,但同时告知对方,其他证明将随后送达。关于《通知》的具体形式,虽然允许后续补充完善,但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建议最好是一次性作出完整通知。当然通知要采取书面形式,建议用挂号信、邮政快递等方式送达对方,赐教先用微信、QQ等媒介先行发给对方,并注意截图备份保存,然后用邮政方式送达对方,以为后期谈判或维权作准备。
四要积极收集证据材料。首先要收集不可抗力的证明材料,根据交易习惯,全球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政府的、海关、商会和企业对不可抗力证明是认可的,且在域外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在目前阶段最好能将证明开立好,为可能的谈判或诉讼做好准备。2020年1月30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通过官方微信号发布通知,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章程》的规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可以出具不可抗力证明。受疫情的影响,导致无法如期履行或不能履行国际贸易合同的,相关企业可向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申请办理与不可抗力相关的事实性证明。同时也要尽量收集完整的政府相关部门关于新冠疫情防控的政策性文件以及规章制度等材料,以及己方因新冠疫情受到影响或损失的相关材料等文件,为将来可能发生的诉讼、仲裁或商务谈判做好充分准备。